【無形・◯】Bez końca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無法再說下去,可以有很多原因。阿萊夫(Aleph)是希伯來語第一個字母,神秘哲學家認為,它的意思是「要學會說真話」。博爾赫斯借用到小說裡,將阿萊夫變成「從各種角度看到的、全世界各個地方所在的一點」,這個直徑約兩三公分的小圓球裡,每件事物都伴隨另一事物,無盡延伸。我們如何才能以貧乏的詞彙,去把握、傳達阿萊夫,言說不可言說之物?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芷盈

丈夫死後,她與一陌生男子發生關係。事後她問:你聽得懂波蘭語嗎?他說不,她就開始自說自話,說死去的丈夫。他問:你可以說英文嗎?她就說,我講了你也不明白。

這是奇斯洛夫斯基《無休無止》(Bez końca)一幕。後來便幻想一套戲,拍一個人在異地,用廣東話講一大堆,他不敢說,卻又渴望有人聽到的故事。每抵達一個地方,他都會重複說一遍,無止無盡,直到有日,他忽然忘了這個故事有沒有發生過。我冇嘢講。他這樣說。

無法再說下去,可以有很多原因。阿萊夫(Aleph)是希伯來語第一個字母,神秘哲學家認為,它的意思是「要學會說真話」。博爾赫斯借用到小說裡,將阿萊夫變成「從各種角度看到的、全世界各個地方所在的一點」,這個直徑約兩三公分的小圓球裡,每件事物都伴隨另一事物,無盡延伸。我們如何才能以貧乏的詞彙,去把握、傳達阿萊夫,言說不可言說之物?博爾赫斯又寫過,一本頁碼混亂、看過一頁後便會消失,以新一頁取而代之的沙之書。事情總如沙流失,如同遺忘才是記憶的主宰。那麼所謂寫作,是否在不斷的折損與消逝中,嘗試逼近,把當下的一點確定下來,留下可供記認的輪廓?

在崩塌中,我見證很多人,依然艱難地寫。逐字逐句,思前想後,刪了又改,摺一隻又一隻不知抵達何方的紙飛機。編輯做的工作,無非是把它撿起,調整一下機翼,再投擲至希望把它接住的讀者。思想滑翔,思想墜落。如果我們置身的世界,無非是令人失笑,惶惑,驚恐,不知何日告終,接近詛咒的延續,還有沒有能劃破時間裂縫的紙飛機?曾經虛構過一個角色,一個編輯讀到一篇好作品,出於妒忌,就把來稿焚毀。這只是一個無䅲的想法,事實係,我冇嘢講。

1963年6月11日,南越西貢有一73歲僧人釋廣德,在柬埔寨大使館前的十字路口引火自焚,以身殉教,抗議政府迫害佛教徒。美聯社中南半島首席記者拍下這一幕,後來他如此憶述:

「我只一直拍攝、拍攝、拍攝,那保護了我免於承受這件事件的恐懼,人體燃燒的氣味、他沒有為了痛楚而叫喊,但臉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最後他倒下來,抽搐了幾下,就此喪命。」(1)

在烈火中不發一言,自焚僧的沉默近乎詩意。他知道他不能叫,不能說一字,甚至沒有抽動過一塊肌肉,否則便無所謂焚毀。沉默有其重量,承載的意義,或許更為深重。若無話可說,那就保持沉默,從中我們靜靜思想、存憶,繼續趨近探問,難以被言說的這個世界。

(1)2011年BBC訪問。翻譯自「難分:攝影 / 寫作人」Facebook。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下流偷生族》:資本社會的荒謬、異化與孤獨

戰火身亡女烏作家奪歐威爾獎!六成手稿狀態出版 女性視角記錄俄入侵暴行

序言書室貓店長未未離世 文藝界人士惋惜追念

【無形・◯】Bez końca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無法再說下去,可以有很多原因。阿萊夫(Aleph)是希伯來語第一個字母,神秘哲學家認為,它的意思是「要學會說真話」。博爾赫斯借用到小說裡,將阿萊夫變成「從各種角度看到的、全世界各個地方所在的一點」,這個直徑約兩三公分的小圓球裡,每件事物都伴隨另一事物,無盡延伸。我們如何才能以貧乏的詞彙,去把握、傳達阿萊夫,言說不可言說之物?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芷盈

丈夫死後,她與一陌生男子發生關係。事後她問:你聽得懂波蘭語嗎?他說不,她就開始自說自話,說死去的丈夫。他問:你可以說英文嗎?她就說,我講了你也不明白。

這是奇斯洛夫斯基《無休無止》(Bez końca)一幕。後來便幻想一套戲,拍一個人在異地,用廣東話講一大堆,他不敢說,卻又渴望有人聽到的故事。每抵達一個地方,他都會重複說一遍,無止無盡,直到有日,他忽然忘了這個故事有沒有發生過。我冇嘢講。他這樣說。

無法再說下去,可以有很多原因。阿萊夫(Aleph)是希伯來語第一個字母,神秘哲學家認為,它的意思是「要學會說真話」。博爾赫斯借用到小說裡,將阿萊夫變成「從各種角度看到的、全世界各個地方所在的一點」,這個直徑約兩三公分的小圓球裡,每件事物都伴隨另一事物,無盡延伸。我們如何才能以貧乏的詞彙,去把握、傳達阿萊夫,言說不可言說之物?博爾赫斯又寫過,一本頁碼混亂、看過一頁後便會消失,以新一頁取而代之的沙之書。事情總如沙流失,如同遺忘才是記憶的主宰。那麼所謂寫作,是否在不斷的折損與消逝中,嘗試逼近,把當下的一點確定下來,留下可供記認的輪廓?

在崩塌中,我見證很多人,依然艱難地寫。逐字逐句,思前想後,刪了又改,摺一隻又一隻不知抵達何方的紙飛機。編輯做的工作,無非是把它撿起,調整一下機翼,再投擲至希望把它接住的讀者。思想滑翔,思想墜落。如果我們置身的世界,無非是令人失笑,惶惑,驚恐,不知何日告終,接近詛咒的延續,還有沒有能劃破時間裂縫的紙飛機?曾經虛構過一個角色,一個編輯讀到一篇好作品,出於妒忌,就把來稿焚毀。這只是一個無䅲的想法,事實係,我冇嘢講。

1963年6月11日,南越西貢有一73歲僧人釋廣德,在柬埔寨大使館前的十字路口引火自焚,以身殉教,抗議政府迫害佛教徒。美聯社中南半島首席記者拍下這一幕,後來他如此憶述:

「我只一直拍攝、拍攝、拍攝,那保護了我免於承受這件事件的恐懼,人體燃燒的氣味、他沒有為了痛楚而叫喊,但臉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最後他倒下來,抽搐了幾下,就此喪命。」(1)

在烈火中不發一言,自焚僧的沉默近乎詩意。他知道他不能叫,不能說一字,甚至沒有抽動過一塊肌肉,否則便無所謂焚毀。沉默有其重量,承載的意義,或許更為深重。若無話可說,那就保持沉默,從中我們靜靜思想、存憶,繼續趨近探問,難以被言說的這個世界。

(1)2011年BBC訪問。翻譯自「難分:攝影 / 寫作人」Facebook。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