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雜的惠州印象
離開惠州前,我躲在西湖邊的一家咖啡店,邊喝熱美式,邊讀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本來,只因咖啡癮起而喝咖啡,對咖啡品質沒甚麼追求,但味蕾已被早前吃過的一客咸雞飯干擾了,那種難以理解的混雜味道,如同我對惠州這座城市的印象。
關於到周邊城市旅遊這回事,一直提不起勁。錢花了,時間也付出了,換來的卻可能是一些相近的回憶,這種感受比因未能滿足獵奇心理而覺得失落來得更平淡乏味。但來都來了,也就嘗試欣賞這座南方小城的景色。畢竟,東江會西湖,加上蘇東坡的加持,惠州的山水應該不會令人失望。出發前的一周,我剛好讀畢一本關於海南島的書,作者薜愛華在書中引用了大量蘇東坡的詩句,也略述了蘇東坡被貶時的事跡,而他前往海南前,正正是居住在惠州。蘇東坡在東江畔蓋了一間房子自住,也就是現時東坡祠的所在位置。走進東坡祠,裡面有多座嶺南風格的建築,部份更還原了蘇東坡居住時的情景。身處這些正房、書房,曾經閃過一念,這就是蘇東坡當年留下來的家具。不過,很快就醒覺過來。北宋時期的家具,如非經過保護,又怎可能留到今天?即使有,也應該被放到博物館。
對比東坡祠,山下的東坡紀念館更值得花時間參觀,裡面幾個展廳介紹了他的生平,由為官、文學作品價值,到他與惠州的關係。不過,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為官的往事,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與蘇東坡的恩怨情仇幾乎成了展區的主題。蘇東坡在官場裡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為民是他終身的抱負。看過蘇東坡的經歷後,教人想起在西湖旁長眠的陳炯明。多年來,大家提起他,總是拿他跟孫中山一起說。他們之間的矛盾根源是一個主張武力統一,一個認為聯省自治才是出路。事實上,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不過是他多年來的信念之延伸,先不說他在漳州、廣州的施政,即便早年加入同盟會,後來拒絕加入孫中山另組的中華革命黨,到晚期建立致公黨,其目標也是一致。史書裡的陳炯明長時期被置於孫中山的對立面,但若果換個角度,從這位清末秀才一心為民的經歷作為主體來看,結論就不是那麼「二元對立」了。
在惠州老城慢步,既可以到那些專為「打卡」而建的文創區,也可以走進依舊熱鬧的市場,還有每個城市少不了的步行街。走到這條名為水東街的步行街,其實是有點不自在的,不少騎樓被圍板封起來「改造」。不過,這裡你又能聽到一些其他步行街已經聽不到的叫賣聲,例如,有伯伯以略帶當地口音的粵語喊出﹕「廣東涼茶!正宗廣東涼茶呀!」附近也有多間間相信是本地人經營多年的婚嫁禮品、玩具店。在如此混雜的步行街,還開了數家介紹惠州各區各縣的展覽小店。說實話,這些店的存在頗為刻意,例如那些展板確有「交功課」的感覺,個別店裡的紀念品也跟他所屬的區、縣關係不大。即使如此,還是要放開心態學習學習。比如,一直沒想過鹽焗雞、咸雞是哪個菜系。來到這裡參觀,才後知後覺這兩道菜源由客家人為了在遷徙時保存食物,用鹽腌製雞肉而成。至於為何可口的鹽焗雞、咸雞沒有動搖過白切雞的地位,相信是廣東人追求「雞有雞味」之故。
遊歷一座城市後,不必急於找三言兩語定義一趟旅程的印象,就由他混雜下去吧。儘管走到過陳炯明墓後,再到中山紀念堂時的感覺是那麼怪怪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