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
18 篇文章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填空題・光點新秀陶藝創作聯展

填空題・光點新秀陶藝創作聯展】展覽命名為「填空題」,期待觀者在觀展的同時,也能拋出這樣的提問給自己:「陶藝,是什麼?」新秀們的陶藝創作聯展,以不同的材料、技法與概念呈現,展現「填空題」的可能性。四位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陶瓷組研究所的新秀藝術家—呂嘉凌、楊貴棻、許湘甯、張紘翔,以聯展方式呈現風格多元的陶藝創作。個人覺得「在吃布…

标签活跃作者
  • 淇淇
    淇淇

    寫小說/分享好書好電影/喜歡碎碎念 曾出版小說集《無差別愛人》、《陽光最是明媚》、《我和我的......》、《小心愛》、《愛你愛我》、《雙十年華》等

    鄒頌華
    鄒頌華

    香港人,平時寫字、撚貓、行墳場。曾為BBC中文網專欄作者,寫過十年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修習瑜伽、茶道(裏千家)和花道(池坊)。暫時這裡先放一些已發表但在網絡上較難讀到的文章。

    Wu Ming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email protected]

  • 舒嫚
    舒嫚

    對生活隨意就好。相信承諾;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

    木影
    木影

    長期處於追夢或做夢狀態。 寫作和畫畫都是我的逐夢場,只是走得挺慢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竊竊私語者—宮城有加陶藝展

竊竊私語者—宮城有加陶藝展】宛如奇幻森林世界出現在鶯歌陶瓷博物館,來自日本的陶藝家宮城有加,以陶藝展現台灣野生生物的私語。集結32組件創作的「竊竊私語者—宮城有加陶藝展」,即日起至7月13日展出中。以日本與台灣兩地為藝術活動範圍的宮城有加,將工作室搬到北投山邊,因此創作靈感常來自臺灣的自然生物和特有物種。此次…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無為-吳明儀陶藝之路

無為-吳明儀陶藝之路】遊走於創作與實用間,陶藝家吳明儀的「無為-吳明儀陶藝之路」,假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中。吳明儀不僅擁有「台灣工藝之家」頭銜,更獲獎無數,透過展覽可窺見藝術家豐沛的藝術能量。展覽展示吳明儀陶藝創作的六個時期:陶瓷釉藥研究、陶瓷釉結合藝術、柴燒陶研究發表、水流景觀陶瓷創新專利設計發表、茶陶之路(2011-2024),以及…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奇獸飼養學・陶藝創作聯展

奇獸飼養學・陶藝創作聯展】《奇獸飼養學》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陶瓷工作室發起,向國內大學院校學生徵件,從參展作品中評選優異之作品聯展。參展作品極具創意和挑戰,呈現多樣化的陶藝創作面貌,相當有趣。所謂的「奇獸」,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的具象有的抽象,還有人獸混合種,更有超越物種想像的奇獸。奇獸們的異想世界,頗…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態渡—鶯歌高職26屆師徒制暨畢業成果展

態渡—鶯歌高職26屆師徒制暨畢業成果展】以「態渡─邁向美好未來,還是世界末日?」為題,鶯歌高職26屆師徒制暨畢業成果展,即日起至2025年6月8日,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中。面臨棲地被迫害、氣候變遷影響,學生們展現對臺灣生態環境的提問,以陶藝為媒介探討生態保育議題。不得不說,學生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真的很有獨特個性。 【鶯揚陶瓷…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鶯揚陶瓷 歌頌藝術・臺灣陶瓷藝術展

鶯揚陶瓷 歌頌藝術・臺灣陶瓷藝術展】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6月1日,舉辦「鶯揚陶瓷 歌頌藝術・臺灣陶瓷藝術展」展覽。此展為「臺灣陶瓷協會」會員及顧問的陶藝創作,集合臺灣各地陶藝家作品。從東方青瓷、交趾陶到柴燒等,作品豐富多元,呈現陶瓷藝術獨有的魅力。個人覺得其中幾件作品很適合發展為系列作,希望將來有機會看到…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所在-物件離合:許旭倫陶藝創作展

所在-物件離合:許旭倫陶藝創作展】藝術家許旭倫陶藝創作展「所在-物件離合」,即日起至2025年5月26日,於鶯歌光點藝術中心展出中。承續「以巢為原點」概念的創作脈絡,傳達心中有愛的初衷及人際連結,珍視立足點、生命所在。展覽主要展出釉色、茶具、造象無常、承器和茶倉等系列,種類非常多元,堪稱陶藝饗宴。獨特的各式造型和豐富的釉色變化,是…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展覽】2024全國兒少陶藝獎

【2024全國兒少陶藝獎】以「織夢」為主題,陶瓷為主要創作媒材,兒童和青少年學生們的得獎作品。雖然孩子們的技術比不上陶藝大師們,但創意無限,從幸福時刻、夢想、目標,到痛苦的時刻、惡夢呈現,有些作品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也有些題材令人相當驚豔,值得為他們喝采。

舒嫚

書香韻雅陶雙個展–陶藝篇

圖書館二樓有「書香韻雅陶雙個展」,因為貓咪,我們先來看曾鈺珊老師的陶土作品。熟睡貓咪,百看不厭。「小花」好迷人。「大熊」很有架勢吧。好喜歡這「虞美人」。「陶衣春天」。「包福滿溢二」。「帶著包包去旅行。」「隨興」。「晚宴」。「花好月圓」。「閃耀」。

淇淇

拉高變形

12年前的陶瓷作品十二年前,我學過十個月陶藝。那時候發現生命有太多事情超出我的掌控,令我感到沮喪和失落,因此想嘗試一些憑著雙手能掌控的事情,於是跑了去學陶藝。老實說,我沒有任何藝術細胞,而陶藝是我從沒接觸過,也沒想過會接觸的事物,挑上陶藝這門藝術,是為了跳出原有的框框,不讓自己受限。

Wu Ming

日本碗碟

新聞前天報導香港零售業銷售臨時統計數字,9月份錄得的總值為280億港元,百貨公司貨品銷貨價值走低11.6%。 而網上零售則按年上升30.5%。

鄒頌華

港彩瓷中西合壁 走過流金歲月

這是在2019年初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大型港彩/廣彩展覽。港彩/廣彩一直不被重視,其實它既是大量生產的生活瓷器,但也是非常精緻的藝術。可惜要承傳這門工藝並不容易,許多師傅不是過世就是退休,而願意投入時間學藝的人又鳳毛麟角。這次展覽是一次大型的港彩歷史紀錄,遺憾的是主辦單位沒有出版展覽場刊,無法在圖書館中為…

木影

手塑陶瓷早餐碟

題材取自宜x傢俬某一隻藍白色的熱氣球碟+早年去土耳其的回憶

鄒頌華

中日民藝之旅 發掘尋常器物的實用美

2019年參觀一新美術館的民間青花瓷展,令我立刻想到的不是大埔碗窰,而是數年前在日本看過的幾個民藝展覽和博物館,讓我深感高手在民間之餘,中日兩地對待這些高手的態度,卻是差天共地。源於英國的藝術與工藝運動深深影響著日本的民藝運動和美學發展,但在中土,「用之美」卻從來沒有受到重視。

鄒頌華

交融之美──故宮南院的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

在香港烽火連天的2019年8月,我逃到南台灣休息了幾天,在故宮南院中暫時忘掉殘酷的現實。是次借展結集了南蠻藝術的精華,兩年後重看當時寫下的文章和故宮帶回來的資料,在目前未能出門看展覽的日子裡,有望梅止渴之效。

鄒頌華

香港最後一代守窯人 守護青山龍窯

在2019年底瘟疫仍未在香港爆發時,我跟著陶藝家劉琬珊來到麥理浩徑第十段青山公路顯發里的入口處。大樹成蔭的山徑旁,有一戶山林深處人家,重門深鎖,出來迎接我們的,正是香港最後一代守窯人梁柏泉。

鄒頌華

活潑奔放的織部燒陶器

提起「美濃燒」,很多人的印象是十二蚊店中的廉價日本陶瓷。的確,今天我們買到的「和食器」,有五成都是產自日本岐阜縣的「美濃燒」。然而,這個自七世紀以來就燒製陶器的地方,不但以量取勝,在十六世紀於美濃出現的「織部燒」,大大豐富了「和食器」的形狀和種類,甚至將日常生活器物,昇華成藝術品,形成了歷久不衰的「織部風」。

SyndAvant

將白日夢幻化成形!瓷藝創作家 Sminey 發掘生活中的獨特之美

你有過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雲緩緩流動,腦袋裡什麼都不想的體驗嗎?瓷藝創作家 Sminey 的最新創作,將小時候做「白日夢」的回憶幻化成實物,瓷器底下的鏡面,既如天空映照著湖面,亦是反射自我的鏡像。

刷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