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宸

@mazhilin57

法、律、治的区别与法家之辨

文章区分了“法、律、治”:律是共识与约定,法是治理的办法,治是执行过程。法家并非法律,而是权力的工具,强调统治与服从,不保障个人权利;法律则是公开透明的契约,用来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并约束权力。历史对比显示,靠法家国家可短期强大却难长治久安,唯有建立在共识与约束权力基础上的法律,才能维持文明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从电影桥段看阶层思维逻辑差异

通过电影《华尔街之狼》引申出阶层思维逻辑的差异。大众普遍以人情为基础行事,重视亲情友情,但常因缺乏边界与风险评估,导致借钱借物等问题引发财务损失和关系破裂。相比之下,商业思维更注重利益与契约,强调风险规避与合理分配资源,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和市场稳定。人情思维虽能增强情感联系与社会凝聚力,但过度依赖会带来…

知识和智慧,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我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它是必要的,是基本功。但你真要在人生里站稳脚、看得透、做得成,靠的不是你脑子里装了多少定义、原理,和标准答案。而是你有没有那个能在复杂世界里保持清醒、作出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

归人、过客与消失的故乡

一、少小离家老大回,却已无人识我 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却发现这个地方已经不认识我了。 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从这里走出去,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走过无数遥远的地方,遇见各种人、各种生活、各种思维。但这一次回来,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那句诗的含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次回来,不是回来看人,而像是来向一段人生说…

《意识的双重可能性:灵魂与磁场的维度之争》

当人死了以后,意识去了哪里,还是彻底消失了?这些疑问困住了人类千年,关于“灵魂”与“意识”的讨论,常常沦为宗教与科学之间无法调和的对立。它们也许彼此矛盾,也许互为补足,却都引导人们更接近那个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实。

逻辑学与辩证法的探讨

不管是逻辑学,还是辩证法,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以“理性”“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认知规则来理解、分析和论证世界。而诡辩术不是,诡辩术是以立场、利益、权力为核心参照的思维方式,其最忌讳的就是理性客观和自然标准。因此它常常故意混淆概念,模糊逻辑界限,回避因果追溯,最怕的是“追根究底,实事求是”。

到底什么是人性

我们经常谈论“人性”,却很少有人真正将其加以拆解。人性,究竟是人的先天本能,还是后天文化的塑造?在现实社会中,这两个层面的混淆常常导致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误解与评判。本文尝试从根本上理清“本性人性”与“文化性人性”的边界,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刷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