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我们

@women4china

新闻人长平:一场延迟了二十年的流亡

自2011年起,长平已在德国生活了十四年。他说:“我的流亡经历始终难以讲述。”于他,流亡不只是被迫地逃离,也包含着主动地选择,一种精神上的抵抗——通过一场绝望的抗争,去战胜流亡本身。

【特别传递】海棠当事人问询应对手册

本文档原始内容由芳、xixi撰写,几位匿名志愿者在此基础上校对完善,“WOMEN我们”代为发布,希望可以给面临风险的海棠网站作者提供应对参考,以帮助作者们尽量多了解相关案件背景、专业信息,做出安全的判断。

艾未未、AirDrop和三封邮件:一个同性恋政治犯的成长史

他们发现了这些图片的真实来源,问我和邱桐是什么关系。我只好承认:“他是我的男友。”他们更加暴跳如雷,“没把你们同性恋抓起来就不错了,怎么还敢做这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离散在英港人:艰辛起步,重建公民社会

他们怀着对香港局势的失望离开,出发的激烈决心犹如石子落水后激起的浪花。但抵达彼岸的激动消退后,他们还要面对离散后的漫长人生,后怕与恐惧逐渐涌出,摧毁他们的安全感,激起自我怀疑。他们对逝去的故土充满哀悼,对深陷牢狱的故友饱含身为幸存者的愧疚,在这些情绪的重压下,他们还要爬起来,活下去,在异乡重建身份认同。

唱歌读书被判“极端”,维吾尔白纸青年亚夏尔一审获刑三年

“无奈认罪认罚”,因担心上诉会导致推迟释放,亚夏尔放弃上诉。

Yashar Shohret : Chengdu’s “white paper youth” disappears for the second tim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fate etched on my forehead, loneliness took over–uneasiness, anxiety, worry, and fear.”

软肋

当父母成为国家的敌人,未成年的孩子们成为“最脆弱的迫害对象”。她们面临居无定所,随时被侵扰隐私,目睹暴力,失去教育机会,不断离开朋友们,放弃出国深造,甚至被当作罪犯逮捕。

消失的台湾出版社总编辑

一位兼有两岸身份的出版人的失踪与被捕,在零散的声援和万马齐喑的静默中,成为繁简中文世界知识分子在当代的命运写照。

Subverting the Status Quo

"But I'm reluctant to call him brave, fearless, or great. These words simplify him. He simply did what he thought he had to do, what he wanted and could do. "

尘肺病、格律诗和“夜航船”:朋友们心目中的“煽颠罪犯”王建兵

“我不愿意说他是勇敢的、无畏的、伟大的,这些单一的词语简化了他。他用他的沉默消解着那些‘求而不得’,也用他的行动坚守着那些‘理应如此’。”

台湾六四晚会:在失落、感恩、坚守和重塑中纪念

一种纪念,各自表述。台北六四纪念晚会的沿革变化背后,是两岸三地政治局势和人们的认同结构35年发展变迁的缩影。

吴仁华:广场史学家的寻岸之旅

为了解救身陷囹圄的广场友人,文献学者吴仁华走上泅渡流亡之路。他离开了平静的象牙塔生涯,也远离了家园与故国。广场却从未离开,记忆的伤痛和对事实的执着,让他仍然成为一位史学家,以三十五年前的自己意料之外的方式。

征文来稿|三位大陆“80后”,不愿忘却的“六四回忆”

“现在我逐渐意识到,由于年龄和入学原因,我们很可能是最小的一批直接参加过‘六四’运动的一代,我们才是真正的民主运动的‘后备军’。”

阿古智子投书:和平门,一直保持打开

“我一直在研究社会运动,我认为我们要避免过度的情绪对抗和言语与身体的暴力行为,重视理性,创造一个‘对话的空间’,但我们该怎么办呢?”

环岛记:政治-文明断层线上的台湾

1980年代台湾的民主化浪潮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已经孕育、萌发了半个世纪之久。毕竟,民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

女生回忆:十四岁那年的八九六四

在远离北京的南方县城中学,无师自通的反叛从何而来?那一年报章点燃的激情与青春萌动隐隐呼应,政治与性的解放问题交缠无解。那年发生的一切,并未一夕之间带来幻灭,而是潜入生命底层,指引此后的路途。

贝震颖:“编程随想”只是一个普通人,神话和污名化都是环境的扭曲

他是极客,她是职业经理人,这对夫妇的身份,是历史给中国敞开的一扇机会之窗的写照。他向她隐瞒了自己的网络行动,也为之付出了自由的代价。而在探寻和走近那个陌生的网络神话——“编程随想”的过程中,她理解了他追求网络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初衷,确认了现实的荒谬与艰困,并决意用她自己的缜密方式,为只是践行了基本人权的丈夫恢…

唐正琪,“人权律师女儿”之外的故事

像父亲那样,为了捍卫人权,搭上个人自由和身心健康?还是满足母亲的期盼,两耳不闻窗外事,甘于安稳却平庸的人生?摆在年轻的唐正琪面前的两条路,在当今中国根本上无法调和与兼容。

“COVID-19世代”大学生的漫长季节

我们采访了几位在疫情中度过大学生活的大学生。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屈服于“非常态”,而是竭尽所能,在自己周边小小的角落里,维持和营造“正常”与“意义”:有的为劳动者协调物资,有的做过事实核查与深度报道。封控放开后,他们走出校园,不得不面对日渐逼仄的现实环境,各自作出人生选择。

王志安“夜夜秀”事件背后:谁来沟通海峡两岸?

“王志安完全没有意识到,在民主社会里,任何人都有参政的权力,更何况是一位这么优秀的身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