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该不该从本科开始学?——写给AI时代孩子的专业选择建议

果也
·
·
IPFS
心理学是一门迷人的学科,但它不等同于“倾听与共情”,而是高度依赖逻辑建模与跨学科整合的复杂系统。这篇文章是写给初中生家庭的现实建议,如何在AI时代科学规划心理学道路、避免“既学不精,又找不到出路”的两难局面。

很多初中或高中家长在孩子表达“我想学心理学”时,会陷入两难:这条路好走吗?毕业能不能找工作?值不值得现在就全力投入?

我的建议是:心理学值得学,但本科不宜直接主修,至少本科不要。

AI时代,最好学一些需要严谨的扎实的基础、可以锻炼能力的,这样以后不管做什么都可以从中获利。

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学科,不是单靠“善解人意”就能胜任的专业。真正想学好,它需要:

1 扎实的建模与逻辑思维能力;

2 对数据、认知、神经科学的深入理解;

3 甚至还包括哲学、伦理、医学、编程、AI等广泛背景的支撑。

很多人本科一腔热血学了心理学,四年后却发现自己对什么都浅尝辄止,连基本建模都做不了,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知识支撑,更谈不上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模式,导致时间花了,出来以后还是很菜的情况。

所以我会建议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路径:

1 科阶段建议主修 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认知科学等; 辅修心理、哲学、伦理类课程,为研究生或后期转入专业心理研究打下结构性基础;

2 如果目标不是学术,而是做应用类心理工作,也要考虑考证路径、就业政策、实践经验等.

要特别注意,“兴趣”与“责任”的相辅相成:

1 如果一个孩子初中就立志学心理学,应该鼓励他的兴趣,但也要防止把“心理学”当成逃避现实学科压力的幻想出口。

2 不要鼓励孩子的宏大叙事,不要让孩子满足于在高中阶段想象未来能靠“聊天”解决人生,而要激励他以兴趣为动力,去打下扎实的基础:学好数理基础,为以后真正读懂心理学中的建模、神经机制、认知路径做准备。

最终目标不是专业,而是能力栽培.心理学不是用来“理解别人”的,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互动。AI时代下,真正能走得远的孩子,需要以下能力:

1 跨学科整合能力;

2 对系统性思维的热情;

3 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学习的定力。

初二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考进一个好高中,然后好好学习,考进一个好大学,平台很重要,不仅仅是环境和老师,还有同龄人的互相影响。

有梦想不是坏事,但不能拿梦想来作为对于当下的防御,还是要脚踏实地,不偏科,一步一步走稳了,未来才不怕变数。

如果就是坚定地想走心理这条路,本科一门基础学科最好可以提供严谨坚实的编程或者建模基础+辅修心理/哲学+研究生细分专业,或者本科医学+之后再选具体的路,具体规划还是要看家庭的经济实力。

2025.6.19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果也果也|创作《失恋者的自救日志》,分享有毒人格、亲密关系与自我疗愈的文字,愿你在阅读中找到温柔与力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是如何理解「成长」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如果神仙拿完美孩子来换你的孩子

好的炫富,其实是一种高级的分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