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女郎
参与Cathy play这个活动,是因为前一次征文,我食言了,为了不至于体重增加,看了下面这部多年前的记录片,断断续续码了堆字。
这部片子,我很喜欢。
在互联网上如果搜索“golden gate girl” 的话,出现的是Esther Eng (伍锦霞, 1914-1970) 1941年制作的, 在IMDB上评分很不错的一部故事片(8/10)。上面链接的,是魏时煜导演制作的Esther的传记片。 链接里片子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我把观后感写完了还很模糊。
在伍的维基里,这部记录片的名字是《金门银光梦》:
网上不少地方,用的片名是““golden gate girls”,和1987年发行的一部IMDB评分只有 4.7的烂片同名。这部记录片,我觉得让我来命名的话,我会用 “Golden Mountain Girl“ (金山女郎)。 伍超越时代,但又被华裔传统文化束缚的为人行事,和不少1.5,2 代美国华裔女性有共通之处,包括我以前写过的Coco 李玟。
写到这里,我对马特镇朝令夕改式的改版很是生气,于是辍笔好几天。
其实我比较好奇的是,CathyPlay 在马特镇上做的这个征稿宣传,是需要付费给马特镇衙门的么?如果是需要付费的,那么马特镇就不是一个中立的平台了。
牢骚发一下,接着写观感。
我喜欢这个片子的主要原因是片子里对三番的描述很温暖。我在加州生活的时间,比在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长,因为各种原因,喜欢北加远大于南加。旧金山因为代表美国西海岸,领军美国主流文化政治变迁百多年,也因此成为了美国所谓的“保守派“,推行白男至上的新纳粹们的眼中钉。新冠期间旧金山的确市容脏乱,车窗易碎,但是流民的死亡率没有比一般居民高, 期间更没有出现其他有些大城市生灵涂炭的局面,市容在瘟疫过后也好了很多。我觉得新冠爆发两年前如果华裔市长李孟贤没有突然去世,市府的应对会更好。
可能是因为资料不够的原因,影片里以不少的篇幅提到李小龙(1940-1973)和黃柳霜 (1919-1961), 但是没有提到伍锦霞和其他两个个人之间的交集。从年龄上看,李比黄,伍小一辈, 伍和黄是同样在加州长大的同龄人,一北一南。相比李和黄,伍的默默无闻,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幕前幕后的差别。影片中几次提到一个对李小龙有提携之恩的男性华裔摄影师的中文名字,我看的时候觉得很熟悉,看过之后就想不起来了,所以熟悉的原因很有可能是那位摄影师有港片的名气。
影片一开始就立论,伍是被遗忘的美国华裔女性导演第一人,但是之后的叙述来看,我觉得伍所做的,制片多过导演。对观众来说,制片人和导演的角色其实同样重要。可能对从业者来说,导演这个角色更“高端”?
传记式记录片,对人的描述不仅仅是工作,个人生活同样重要。影片很隐晦的暗示伍是同性恋。采访到的伍的亲朋,从被剪辑下来的看,对此大多是避而不谈。这个符合伍所在时代的特点,以及华人的行为方式,但是对被记录的人未必公平。因为到最后,也很难定论伍到底是类似花木兰突破社会既定的性别角色的先驱,还是没有机会变性的变装者,还是同性恋。作为十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女,伍的自我性别和性向认知在华人传统文化和美国平权运动的冲击下,经历过中国的朝代更替,以及二战,可能连亲朋都未必确定。儒教文化传统下的叙事方式,和记录片这个形式并不完全匹配。
伍的性格里,是很有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的, 改姓, 变装,小小年纪就单枪匹马闯香港,哪怕是后来转行以后开的,也不是餐馆,更像有职业特性的会馆。
华人文化在中港台之外的地方,断代得很厉害。几个月前,我在三番参加了一个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徐和他同时代的国画大师的区别,不仅仅是因为他马比别人画得好,而在于在于他学贯中西,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画法上。活动里有一位唱流行歌曲的女性,往台上一站,明显就是传统戏曲粤剧科班出身。 而粤剧本身,影响力并没有因为当年港片的兴盛而扩大。
这期活动的主题是“凝视真实” (Gazing at Reality), “真实“翻译成”reality“,在短视频大热,真人秀衰退,传统影视被奈飞葫芦亚麻等等在线平台冲击得七零八落的现在,似乎有些无可奈何。在人人可以拍视频,个个都会讲播课的2025年,“记录片”这种艺术形式,不知道是否能比粤剧走得长远。如果有一个付费网站,把和伍拍摄的《金山女》类似的多年前的旧影视翻新上映,不少人,包括我,会很愿意花钱看。
《金山女郎》里几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小花絮:
黄柳霜和胡蝶同镜头的影像里,黄光芒四射,胡看着像相貌温良的微胖中年大妈;
除了影片末尾的粤剧名伶,伍比她自己捧过的电影明星都明显样貌出色很多;
李小龙原来也曾经是呢婆娃(Nepo baby)。。。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