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容貌焦慮》

偶希都理
·
·
IPFS
·
★當今社會,「容貌焦慮」這個詞語時常被當成愛美過頭的玩笑,但它其實可能是一個深層的心理健康議題,甚至是「身體臆形症」等正式診斷的表現。


閱讀筆記

《容貌焦慮》

【越來越多年輕女性加入微整型的行列】

根據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ASPS) 2023年的醫美整形數據,越來越多19歲以下的年輕人,開始接觸各種美容手術和微整形療程。

雖然在傳統的隆乳和抽脂手術中,青少年只佔約1%,但和2022年相比仍明顯增加,像是隆乳手術就成長了11%。

有些原本冷門的手術則呈現驚人的增幅,比如顴骨植入暴增了 30,300%,下巴整形增加102%,眼皮手術也成長了206%。

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於改善臉部輪廓的需求正在快速上升。

另外像是耳朵整形,19歲以下就佔了整體的35%,幾乎成為青少年族群的主流選擇。

從整體件數來看,2023年19歲以下進行整形手術的件數是 23,087件,比2022年稍微下降了2%;但在微整形的部分,像是打肉毒、玻尿酸填充、雷射除毛或光療等,總件數達到260,851件,比前一年成長了7%,加總起來已經超過28萬件。

這表示年輕人現在更傾向選擇恢復期短、風險較低的微整形療程。

總的來說,雖然年輕人在整體醫美市場中佔比不算特別高,但成長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臉部相關的項目上。

顯示未來醫美市場的發展重點,很可能會越來越年輕化。

 

【與他人比較產生的「相對快樂」終究不會長久】

心理學家托馬斯·凱許(Thomas Cash)指出,改變外貌不一定能帶來長期的滿足感,因為人們很快就會適應,然後轉而關注新的缺陷。

凱許發現,多數有意接受整形手術的個體,通常對特定身體部位表現出較高的不滿意度,並將其視為主要治療目標。

來自全球的研究也顯示,大約5%至15%尋求整形手術的患者符合身體臆形症的診斷標準。

然而,研究發現,患有身體臆形症的個體在接受整形手術後,通常並不會減輕症狀;相較之下,沒有身體臆形症的患者則大多會報告身體意象的改善。

而布里克曼與坎貝爾(Brickman & Campbell)的「享樂適應 (Hedonic Adaptation)」則說明了,人的快樂會回歸到原本的心理狀態,無論是獲得理想身材、變美,或是擁有更好的條件,透過與他人比較產生的「相對快樂」終究不會長久。

 

【自我呈現理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呈現理論(Self-presentation)認為人會有意識或無意識調整自己呈現於他人面前的形象,讓自己更加受到喜愛,或是想在他人面前呈現理想化的自我。

濾鏡技術,很容易就讓人達成自我呈現的目標。

但真實的自己,卻會被隱藏得更深,更難被看見。

 

【理想自我 vs. 眞實自我】

理想自我:代表了我們期望成為的樣子,通常充滿完美的幻想。

真實自我:我們現在的樣貌,包括優點、缺點和限制。

對於習慣隱藏在角色背後的當事人來說,理想自我往往展現在虛擬角色上,那些高度精緻的外貌、吸引力十足的個性,成為一種令人迷戀的「理想化分身」。

但當這個理想化的角色與創作者的真實形象差距過大時,心理上的衝突和焦慮便應運而生。

 

【發展核心自我價值】

練習的目的在於學習發掘內在優勢,並逐步建立對自己的正向認同感。

步驟一/建立核心自我價值感

請準備一張紙或筆記本,畫一個圓圈,在圓圈中央寫上「我的價值」, 然後在圓圈外圍畫出五個分支,每個分支代表你不同的價值來源。

例如:

個人特質(善良、幽默、有責任感……)

專業與技能(寫作能力、邏輯思考、領導能力……)

人際關係(朋友的支持、家庭的溫暖……)

興趣與熱情(健身、閱讀、藝術創作……)

人生經驗(克服挑戰的經歷、學到的教訓……)

並試著反思,這些價值當中,哪些與外貌完全無關?

過去是否會因這些價值受到他人肯定?

步驟二/挑戰對外貌的執著

請思考並記錄以下問題:

1.如果外貌真的決定一切,為什麼有些人能在不符合「標準」的情況下,依然充滿自信、獲得成功?

2.有沒有一位你很欣賞但外貌並不「完美」的人?

他或她的魅力來自於什麼?

3.你曾因為哪項內在特質或能力而被稱讚?

回憶這些時刻,記錄下來。

步驟三/為未來的自己行動

寫下你未來可以做的三件事,幫助自己減少對外貌的焦慮,提升自我認同感。

例如:

1.專注於發展某項興趣(如:學習一項新技能、參加志工活動)

2.培養新的健康習慣(如:睡眠規律、冥想、運動但不過度執著身材)

3.遠離容易引發焦慮的社群媒體內容(如:停止關注過度美化外貌的帳號)

每週回顧一次你的進展,檢查你的觀點是否有所變化。

 

~王昱勻(艾彼)/諮商心理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所諮商輔導組碩士,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教育、學校和諮商心理學系教育碩士(Educational, Schoo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Missouri University of Columbia, M.Ed),BICC認證亞洲身體意象教練。

專長為家庭議題、身體意象困擾、強迫症與飲食疾患。

~《容貌焦慮:擺脫壓力、憂鬱、厭食的惡性循環,重新愛上自己的真實樣貌》

 

【博客來書店購買《容貌焦慮》】

【金石堂書店購買《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 #焦慮 #憂鬱 #壓力


#閱讀 #閱讀筆記 #讀書 #讀書筆記


#書摘 #精選書摘 #書摘分享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e8c0f0efd89780001c4bfee


【偶希都理~痞客邦】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https://matters.town/@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偶希都理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筆記
213 篇作品

閱讀筆記《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閱讀筆記《山海經神怪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