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IPFS
閱讀筆記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思維創造現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維創造現實」的這個觀念,不只是一個美好的想法,也是進化的事實。
正是因為有了語言和思想,我們才能在自己的腦海中創造出一個世界。而最終,也正是因為有了語言和思想,我們才能進化成為今天的社會─無論是更好還是更壞。
幾乎每一位傑出的大師、藝術家、教師、創新者、發明家,以及幸福的普通人,都會以某種類似的方式,去看待自身的成功。
世界上許多「登峰造極」的人都明白,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的想法。
正是這些人,向我們傳達了一些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智慧:相信就會成真;想法可以掌控;障礙即是出路。
很多時候,在我們要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必然會感受到最強烈的不適感。
這種新的體悟會創造出一些可能性,而倘若我們不是被迫去學習新的東西,這些可能性是絕對不會存在的。
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發展農業、社會、醫藥等等?
是為了生存。
我們這個世界現在所具備的各種要素,曾經都只不過是人類用來應對恐懼的手段罷了。
【我們如何阻礙自己獲得幸福?】
幸福,不是當事情如你所願,瞬間湧上的快樂情緒,就算當下能讓你感受到一時快樂,終究太短暫。
無論如何,這不是永續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努力練習在平常培養內心的穩定感與力量。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對於幸福的承受度—蓋伊、漢德瑞克(Gay Hendricks)稱其為「上限值」。
這是我們容許自己能夠感受到的幸福的最大值。
其他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基線」,也就是我們「自然而然」會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即使某些事件或情況暫時改變了我們的情緒,情緒最終也會回到原來狀態。
我們之所以沒有讓自己的情緒基線持續升高,是因為上限值的緣故—一旦我們當下所感受到的幸福,超出了過往習慣且自在的程度,就會不自覺地開始進行自我破壞。
我們生來就會去尋求自己熟悉的事物。
因此,即使認為自己在追求幸福,但實際上是在尋找自己最習慣的東西,並且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將其投射到實際存在的事物上。
「上限值」阻礙我們想要的正面生活。
其實這只是一小部分心理障礙。
【對情緒的十個主要誤解】
1.情緒虐待所帶來的長期影響,可能跟身體虐待一樣嚴重—
甚至還更嚴重。
2.記憶創造出情緒,而情緒存活的時間比記憶還久。
3.有創造力的人之所以會感到憂鬱,是有原因的。
4.恐懼並非表示你想要逃避,而是表示你有興趣。
5.擁有快樂以外的情緒,並不表示你失敗了。
擁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才健康。
6.情緒可以「預測未來」,換句話說,直覺真的存在。
7.與身體疼痛相比,我們更常回想起社交疼痛(Social pain)。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社交疼痛的傷害性,比身體疼痛的傷害性還高的另一個原因。
8.壓力可能是最危險的情緒(尤其持續存在時),而且比其他情緒更容易被掩蓋。
9.社群媒體其實讓我們的情感更加疏離。
10.「你不能選擇性地麻痺情緒。一旦麻痺了(不好的情緒),我們也就麻痺了喜悅,我們也就麻痺了感恩,我們也就麻痺了快樂。」
【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而你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你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受到的社會制約。
你相信你就是自己的想法,你就是自己的情緒。
你從來沒有意識到,你跟自己之間不斷的對話。
你從來沒有意識到,在你所陳述的話語和你的想法中,有三分之二都不是你自己的。
你完全不去管它們其實並不會帶領你走向滿足、仁慈或希望,你無論如何就是要接受它們。
唯有那些你汰選過的對象,你才願意好好對待他們。
你決定了誰值得,誰不值得。
你篩選了他人的特質和習慣,並將其分類為你認同的和不認同的。
你不會因為對方是個活生生的人,就認為他們值得被愛和被尊重,當然,相對地,你也不會對自己付出同樣的善意。
你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這樣別人就無法成為同樣的角色。
你設想了最壞的情況,這樣就沒有人能夠嚇你一跳。
你稱自己為現實主義者, 你接受了別人認為你應該過的生活,你不相信改變可以成真。
除了能夠立即感覺到和看到的東西之外,你不相信任何東西。
你扼殺了所有的可能性。
你仰賴一時的快感來支撐自己,這種快感來自其他人和他們的關注。你因為過去的經歷產生自我厭惡,現在的你卻仍活在過去。
你任由其他人沖刷掉你身上美好的部分,你稱這種行為叫堅強。
你不想變動,因為你害怕做出選擇,你稱這種行為叫聰明。
你跟他人爭門,這樣你就不必面對自己。
你不斷抗拒和拒絕,直到每個人和每件事如同緊箍咒折磨著你。
你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頭腦不斷揮舞著利器;你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一點一滴地,從未真正選擇過,從未創造真正想過的生活。
【如何在今年(真正地)改變你的生活?】
每當生活出現問題時,就表示你的想法、反應或回應方式,出現了問題。
無論你感覺沒有得到什麼,都直接反映出你沒有給予什麼。
無論什麼東西讓你生氣,都表示那是你不願意在自己身上看到的東西。
所以每當覺得哪裡有所匱乏時,你就必須給予;
每當感受到緊張,你就必須敞開自己;
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認可,你就要先認可他人;
如果你想要愛,你就要付出更多愛;
想要什麼,就必須給予什麼。
如果你想放掉某些東西,那就建立起一些新的東西;
如果你不明白,就開口問;
如果你不喜歡某件事,就直說;
如果你想改變,就從小的地方做起;
如果你想要什麼,就提出要求;
如果你愛某人,就告訴他們;
如果你想吸引某樣東西,那就成為那樣東西;
如果你喜歡某件事,就讓自己好好去感受它。
如果無法自制地去做某件事,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要再試圖限制自己的開支,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避開某個人,或是對你所愛的、無辜的人大發雷霆,尋找這種感覺的成因(而不只是感覺本身),你就能徹底解決那個問題。
【十八個提醒,給不知道人生在做什麼的人】
1.沒有人知道自己「一輩子在做什麼」。
2.你決定自己的人生要由什麼來定義。
3.J.K.羅琳並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當時只是在為自己的孩子寫一個故事。
4.你無法預測或計畫五年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5.如果你能夠預測並計畫五年後的事情,那就做更遠大的夢想。
也更努力一些吧。
6.規劃自己的人生(或清楚「你正在做什麼」)不一定要充滿野心,而是有安心感。
你要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天都想做的事情上。
7.你不用對年輕的自己感到虧欠。
8.你的一切,都歸功於今天的、成年的自己。
9.你知道為什麼你沒有得到自己曾經想要的東西嗎?
因為你不再想要它們了。沒那麼想要了。
10.你目前處於「對曾經想要的東西已經沒有慾望」以及「允許自己希望得到現在想要的」之間。
11.允許自己希望得到現在想要的東西。
12.如果想改變人生,就不要再茫然,而要採取行動,讓自己積極地朝著一個方向—任何方向—前進。
13.沒有人的生活像網路上看起來那麼美好。
14.最關心你社群媒體形象的人,是你自己。
15.社群媒體以一種獨特而明確的方式,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在意下一個「重大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感到迷失,很可能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下一個會令人印象深刻的「目標」是什麼。
16.你不需要完成任何事情,就已經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17.你的生命是否美好,取決於你的看法。
18.不要再問:「我這輩子要做什麼?」
而是開始問:「我今天要做什麼?」
~布莉安娜.魏斯特 (Brianna Wiest)/國際暢銷書作家,作品有《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現在,就是療癒你的開始》(大田即將出版)。其中《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已經翻譯四十種以上的語言出版,是亞馬遜暢銷長銷書,也是作者布莉安娜.魏斯特最受歡迎的作品。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101 Essays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
【博客來書店購買《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金石堂書店購買《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想法 #文章
#閱讀 #閱讀筆記 #讀書 #讀書筆記
#書摘 #精選書摘 #書摘分享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e8c0f0efd89780001c4bfee
【偶希都理~痞客邦】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https://matters.town/@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