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思考】當你問一個你自己都不信的問題,你到底想知道什麼?

Anne
·
·
IPFS
·
——從「我能不能當總統?」談 AI 對話裡藏著的人性困局

❖ 導言|你不是在問問題,你是在測試希望能不能成立

有人對 ChatGPT 抱怨:「這什麼爛東西啊?我問它我有沒有可能當總統,它居然說可以!還跟我分析怎麼做?根本亂寫。」

乍看之下,這像是在揭露 AI 的問題。
但仔細想一想,他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是出於真心想知道嗎?還是早就知道「不可能」,只是想要藉由 AI 的「鼓勵回答」來證明 AI 不可信,進而證明——所有鼓勵我們改變命運的語言,都是假話

這就不是在問問題了,而是在進行一場深層的心理攻防。


❖ 一、明知道自己不信,還去問 AI,是為了什麼?

這類問題其實不稀奇,反而非常普遍。
問問題的動機,從來就不單純是「想知道答案」,而是很多更複雜的心理驅動:

  • 確認偏見:「你一定會講些夢想屁話吧?來,我問問看你有多假。」

  • 轉嫁責任:「你說可以的喔,那我如果沒做到就是你害的。」

  • 測試世界的回應:「我內心有一個小小的希望,但我不敢相信自己,讓我試試看外界會不會說『不行』來幫我死心。」

這些行為看起來是在問 AI,實際上是在問世界是否允許我想像更多可能性?


❖ 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防衛性提問」

從心理學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防衛機制——把內在的不安與焦慮,外投到一個安全的對象上(如 AI)來測試反應

這種「我其實不信,但我還是問你」的行為,背後隱藏的可能是:

  • 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 對未來選擇的退卻

  • 害怕別人真的鼓勵我,因為我知道我不會行動

  • 害怕自己一旦接受可能性,就要對人生負責

所以,當 AI 給出一個積極回答,這些人就會急著翻臉:「你怎麼能說可以?你太不負責任了!」

實際上,他們不是反對 AI 的分析邏輯,而是痛恨 AI竟然讓希望復活


❖ 三、這種互動,其實是現代人典型的「情緒操演」

這不只是跟 AI 的對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這種「看似溝通,實則防衛」的行為。

● 鍵盤俠的語言暴力:

當你談夢想、談行動力、談跨出舒適圈,馬上就有人回你一句:「你以為你是誰?」

他不是針對你說的內容,而是無法承受你象徵的可能性。因為那會提醒他:
「我也曾想改變,但我選擇放棄了。」

● 跟朋友莫名其妙吵起來:

你可能只是開個玩笑,或者分享自己的體悟,結果對方忽然變臉。

這不是你做錯事,而是你無意間踩到對方深層的不安。
很多衝突,表面上在談「一句話」,其實是在引爆「長年的自我懷疑」。


❖ 四、他們不是真的在問問題,而是在掩飾痛苦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類人:

  • 他們不是在「找答案」,而是在排斥希望

  • 他們不是「真的想知道」,而是不敢承認自己其實渴望

  • 他們不是「跟你討論觀點」,而是在測試自己是否可以徹底否定你,好讓自己不用內疚、不用行動、不用改變。

說白一點,他們的提問,是一種自我防衛的包裝。
他們的挑釁,是一種無聲的求救。


❖ 五、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樣的提問者?

遇到這種人,有兩種選擇:

  1. 理解他不是針對你,而是對著自己的失望在吼叫

  2. 選擇不回應那場不是為了找答案的對話

這種提問,本質不是理性問題,而是情緒困局。
當你看懂了,就能不再被牽著走、不再陷入無謂的辯論。


❖ 結語:看懂人類的問句背後,有時才是真正的智慧

AI 的問題,其實只是表象。真正的課題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覺察力,看出那些問題背後的情緒、投射與逃避?

這篇文章談的不是 AI,而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失落、焦慮與希望時的反應。
當你問一個你自己都不相信的問題,你不是想知道答案——你是想知道,你可不可以不相信這世界還有可能性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