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進步很快,我卻沒感覺?
我曾經也這樣問過自己。
有段時間,我每週練三次,每次一個小時左右,流汗、喘、肌肉痠痛,樣樣都有。
但不管怎麼看,都覺得自己好像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地方。
別人的影片一刷就看到突破,拉得重、蹲得深,還多了一點輪廓線條,我卻只能問自己一句話:
「為什麼我沒感覺自己有變化?」
我以為的進步,是變壯、變好看,或是重量可以做得更重。
但後來才慢慢意識到,其實還有一種進步,是控制感的提升。
例如:同樣的重量,離心穩定三秒、向心一秒,原本做不到,現在可以穩穩控制,這就是一種進展。
只是它不像鏡子裡的肌肉那麼明顯,所以容易被忽略。
而當我沒有刻意去感受,也沒有主動加一點重量挑戰自己,就會很自然地掉進那個「我好像沒進步」的陷阱。
再來說那個「別人」,大多數時候,都是憑感覺去比較的。
看到別人拉硬舉拉得很重、看起來很壯,就覺得他進步飛快,好像自己退步一樣。
這其實是一種認知偏誤。
光看一個人能拉多重,不代表什麼,我們得要看到他背後做了多少努力。
飲食:吃多少?怎麼吃?吃得營養嗎?
睡眠:有沒有睡足八小時?睡眠品質如何?
訓練:有沒有請教練?訓練量多少?還是很早就開始健身,已經打好底了呢。
所以,與其比較,不如回頭問自己:
我有記錄訓練重量嗎?有安排好飲食與休息嗎?如果三樣都做了還是沒進步,就需要資系找出問題所在,來調整策略,否則只是空轉。
我以前也幻想過,一個月就能看見改變。
那是憑感覺設定的時間表。
但身體不是機器,你需要給他一點時間去改變。
真正的改變,有時慢得讓人懷疑它是否存在,只有當你某天無意間發現自己做得更輕鬆,跑得更快、比較不喘了,才會知道:
原來,這就是進步。
環境不是問題。
我有地方練,有器材。
問題是:訓練量拉太高,恢復沒跟上。
以前練完的第二天常常覺得虛,根本沒有力氣再做下一場訓練。
當時不明白,以為這樣才叫認真。
後來才發現,不是練得多才有用,而是練得剛好。
回想那段時間,我也沒有固定課表。
就是「今天想練什麼就練什麼」,以為自由就是進步,結果只是原地打轉。
沒有記錄,沒有規律,只憑體感去走,當然會走不遠。
我現在看那些覺得「自己沒進步」的新手,不會笑他們,因為我也走過。
只會提醒一句:
你不是不夠努力,你只是還沒看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而這,正是教練能幫你的地方。
不是喊口號,不是給你幾個動作抄,而是陪你一起看見——你其實早就在路上,只差那一點結構、一點引導、一點提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