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度訓練,不只是輔助
我是在拉引體向上的時候發現自己歪的。
右肩總是比左肩高。
剛開始以為只是姿勢不正,調整一下就好,後來發現不是那麼簡單。
身體不是電腦螢幕,不能靠眼睛看就喬好。
歪,是有原因的,只是我當時不知道那是什麼。
那時候我沒有什麼知識,只是單純感覺不對,就去找矯正教練上課。
他沒有馬上解決我的問題,但他讓我從呼吸開始,做跪姿風車、Rolling,還有一些看起來慢到不像運動的動作。
雖然引體向上的歪斜還在,但我身體真的變得比較輕鬆,那種輕鬆,是你在搬重的時候會突然發現:「咦?這次怎麼沒那麼卡?」
以前我對活動度沒有什麼概念,覺得那是熱身、暖身,或者瑜珈課才會出現的東西。
後來我慢慢理解,它其實就是「負重的伸展」,不是靜態的拉筋,而是你在訓練裡主動地去找身體的極限邊界,再慢慢把那個邊界推遠一點。
訓練裡有太多動作是線性的,直上直下,前推後拉,很少有側彎、旋轉、對角線。
當我開始鍛鍊脊椎的多向性,那種感覺就像原本只有兩條車道的高速公路,突然多開了幾條支線,通往我以前沒想過的方向。
這也影響到我的其他訓練表現,推得更穩、蹲得更深,也拉得比較直。
我通常會把活動度訓練排在休息日,或者是正式訓練前。
不是做一下意思意思的熱身,而是認真地用這些動作把身體的「煞車」放開。
這樣一來,主訓練才能真的發揮。
這不是迷信,是經驗累積下來的感覺。
身體只要有地方卡住,你怎麼練都像在戴著手銬打拳。
我大部分的活動度訓練都在工作室做,器材方便,地板乾淨,也比較能專心。
練這種動作的時候,你會需要一點空間,一點時間,一點耐心。
不是讓你練得很累的那種爽感,而是一種像在把身體慢慢打磨開的沉靜過程。
有一位叫「活動度大獅」的教練我很常看。他的短影片常常提醒我,活動度不是只有健身房裡才重要,而是生活裡也很關鍵。
你要繫鞋帶、轉頭看後照鏡、蹲著搬東西,這些都需要活動度。
你不練,早晚會卡住。
說到底,活動度讓我打開了訓練的視野。
訓練不再只是單純推重,也不只是看誰肌肉大,而是變成一件能夠陪你走長久、對生活有幫助的事。
我開始去想:我要怎麼訓練得更安全、更長遠?我要怎麼幫助我的學生,不只是變壯,而是動得更久?
這些問題的答案,暫時不急著找齊。
我只知道,我會繼續練。
繼續找那條從肩膀歪斜開始的路,一點一點把身體走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