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健身旅程

行光者
·
·
IPFS
·

我開始練徒手健身時,是在高中。

那時學測剛考完,也放榜了,距離指考還有段時間,每天閒閒無事,乾脆就運動吧!
理由也很簡單,單純想減脂、想練出六塊肌,讓胖胖的身材變壯,
就選了不需要器材的方式:慢跑、伏地挺身,再加上棒式。
地板就是我的健身房,身體就是器材。

記得有次游泳課,一個也有在練的同學對我說:「唉唷!是不是有在偷練?」
那句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身體的變化不是只有照鏡子才看得見,別人的一句話,有時比照鏡子還要有效。
那種感覺很好,很簡單,就是「被看見了」。

那是我繼續練下去的動力,那也是具體的成長痕跡。

那時的訓練很單調,慢跑,伏地挺身,重複再重複。
直到當兵,才開始發現自己身體很多地方是缺乏的。
六塊肌是有了,可是背肌薄得像紙,腿也細得像竹竿。
我開始加入引體向上、軀體划船、弓箭步與深蹲,身體才真正立體且完整。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什麼叫「前後不對稱」,也開始從「身材好看」走向「要完整」。

退伍後當倉管,接觸到徒手健身團。
那是一群不在健身房裡練的人,一群在公園、校園裡拉單槓、練俄挺、前後水平的人。
他們把訓練變成一種高強度挑戰:在上坡做蛙跳、倒立熊爬、跑步波比跳之後再拉單槓。
那種混合訓練的邏輯,讓我第一次覺得,健身不是為了什麼外在的目標,而是一種「體能的進化」。

我開始會想,為什麼要練?
早期,是為了讓身材更好看。
後來,是為了做出很帥的動作、展現體能。
再後來,開始懷疑且尋找這一切。
健身,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輕鬆?還是只是替空虛找一個可見的出口?

有幾個時刻,我確實感受到「我變強了」。
譬如跑步總是比別人快,引體向上的次數越來越多;
譬如被人稱讚「身材很好」。
譬如舉的更重、更輕鬆。
這些不用多做解釋,身體會說話。

現在回過頭來看,有三段時期影響我特別深刻。
高中到當兵持續跑步的習慣,讓我的心肺比別人多了一個檔次;
倉管時期街頭健身的洗禮,讓我知道人體的極限遠比想像更遠;
當上教練後進入健身房,則讓我開始理解人體運作的邏輯。

不是只練自己,而是要能解釋給別人聽,讓他們也能學會你會的動作與知識。

如果現在有個剛開始接觸徒手健身的人站在我面前,我想跟他說的話很簡單:
不要受限於自己的身體,盡情去探索吧。

因為我走過來了,我知道,身體不會說謊,它會記得你給它的每一次掙扎與突破。
你要做的,不是等它變強,而是讓它知道,它可以更強、更快、更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