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書」第三天
“他人即地狱”(L’enfer, c’est les autres)是萨特(Jean-Paul Sartre)在戏剧 《禁闭》(Huis clos, 1944) 里的一句名言,常常被误解为“别人都很讨厌,所以和别人相处就是地狱”。实际上,萨特的意思更复杂、更哲学化。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被判定自由”的存在,我们必须自己选择并承担责任。但人的自由不是在真空里实现的,而总是与他人的目光、评价和存在纠缠在一起。在萨特的理论里,他人的注视会把我变成“对象”。我本来是自由的“主体”,但当别人看我时,我会意识到“我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比如被人撞见偷看,就立刻感到羞耻,因为我意识到我在他人眼里已经被定义为“偷看的人”。这种外在定义往往限制甚至扭曲了我的自由。
因此,“地狱”不是指别人讨厌,而是指我在他人眼中被物化、标签化,失去了作为自由主体的完整性;他人对我的看法往往构成了我无法摆脱的压力和枷锁;人际关系因此充满冲突:我既需要别人来确认我的存在,又害怕被别人“钉死”在某个形象里。
在戏剧情境中,《禁闭》讲的是三个人死后一起被关在一间房间里,发现真正的“地狱”不是火焰和刑罚,而是永远逃不开他人的凝视和评判。所以,萨特这句话的哲学含义大致是,他人构成了我们存在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但他们的目光、判断、期待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桎梏。这种“无法逃脱他人的凝视”的处境,就是“地狱”。
谈及恐惧,我最大的恐惧便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看法。著名演员张国荣在四月一日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了人言可畏四个字。人言是他人目光的具象化。这样一位天皇巨星尚且觉得人言可畏,萨特这样的哲学家也谈及他人即地狱,我想或许我的恐惧也是有些合理的。看,我连对自己的恐惧都带有一份“他人视角”的评价,“或许也是有些合理的”。
他人即地狱,但我们也都是他人。此处适合再次搬出那句耳熟能详的鸡汤: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人感知外界总是带一层滤镜,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可以很广阔也可以很狭隘,可以如万花筒般精彩也可以晦暗如炼狱。可能性很多,不如像柏拉图洞穴寓言里的人那样,勇敢去山洞外走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