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分享之五《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

Aaryn阿林
·
·
IPFS
一本女作家写的科幻小说,很温暖很特别

重建巴别塔的尝试

金草叶笔下的科幻故事是很温暖的,就像她在后序中写的那样“不论生活在哪里,哪个时代,我都不想放弃彼此理解”。她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既非“乌托邦”也非“反乌托邦”的二分式的未来世界,而是引导我们思索第三种道路——不论是未来世界的人类之间,还是人类和外星智慧生命之间,尝试相互碰撞和理解,共同相处和生活的可能性。

《光谱》讲了一个人类科学家希真因飞船事故坠落另一个星球,在四十年时间里,她与外星人路易一起生活,尝试理解彼此并建立友谊的故事。对希真而言,路易是以人类的感官无法完整感受和理解的“完全的他者”,即便如此,他们仍旧认为彼此是“奇妙而美好的生物”,让我们看到了看似“不可能”的为理解所做出的努力,所带来的理解的“可能性”。

在《共生假说》中,几万年来,来自柳德米拉星的外星生命进入新生儿体内,在生命最初几年教授给他们爱、伦理与利他主义,“我们坚信的人性,原来是外星性”(这个设定真的太令人耳目一新了!)。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其他科幻作品的特质——外星生命不再是被反复探询,未知的、危险的、对立的存在,而是作为宇宙的一份子,与人类之间有着长久隐秘且深刻的联系。

金草叶的科幻小说虽然描绘的是未来,却充满对当下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切关照。作者在字里行间里一直在叩问,在尖端科技盛行的未来,我们真的能创造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世界吗?当下这个以女性、移民、残疾人、老年人(这也是本书所聚焦的群体)为代表的少数群体仍遭受排斥、歧视和压迫的体系,在未来世界就能得以改变吗?

在《关于我的太空英雄》中,即使在未来世界,科学家及航天员在景仍旧因为未婚妈妈、亚裔、中年等身份标签被国际社会质疑和歧视,她在前往宇宙彼端的前夜竟不顾人类社会所赋予的重任而“临阵脱逃”,此举在国内招致比国际更惨烈的批评,她成为“给国家丢脸”的失败者。然而,崇拜在景的佳允在亲身体验姨妈的经历之后,逐渐理解了在景选择跳入深海的行为。作为一个在国际航天舞台上展露头角的亚裔女性,她背负了太多期待,那最后的纵身一跃,是她抛弃束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选择。她已经为后辈女性扫除了各种偏见和期待,佳允作为女性航天员,载着姨妈的祝福和她争来的机会,成为看见宇宙彼端的第一人。

《朝圣者们为什么不再回来》是小说集的最后一篇。面带疤痕、受尽歧视的人类科学家莉莉,利用人类胚胎技术创造了无数完美健康的“新人类”,却造成了新旧人类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等级分化。她失踪前利用自己的基因创造了奥利芙,一个跟她一样面带疤痕的女儿。为了让她生活在一个没有歧视和伤害的世界里,莉莉在地球外创造了“村庄”,村庄里都是有缺陷的孩子。即便如此,村庄成为充满幸福的乌托邦了吗?那为什么成年后的孩子去地球朝圣之后就不再回来呢?

村庄固然是一个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伊甸园,里面的人无忧无虑,但意识也是混沌懵懂的,孩子们不懂爱,也无法享受浪漫感情和性。就像亚当夏娃选择偷吃禁果,孩子们注定要踏上朝圣之路,为了看到外面的世界,与真实的人产生碰撞和连接。消除身体缺陷或把身体有缺陷的人隔离在外,都不能创造一个真正的乌托邦,而只有见识过了真正的痛苦之后,我们才能学会如何与之共存。正因为有了痛苦,幸福才有了意义。

文中提到的“原罪”指的是莉莉利用人类胚胎技术造成的完美新人类和有缺陷人类之间巨大的鸿沟,读者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人有了高低贵贱,正常与残疾之分?人不是天生要互相比较或隔离的,而是被教会了如何去划分、排序与区分。真正的连结,需要我们一起去拆解这些“人为的墙”,而朝圣者的道路又何尝不是打破隔阂,恢复连接的“再建巴别塔”的尝试呢?

PS:书中的其他小短篇也挺有意思,比如关于对抗遗忘的《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和《馆内遗失》,还有探讨情绪物质性的《情绪实体》。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