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自我毀滅的民主國:主動屈從納粹,維琪法國的歷史教訓
作者:徐子軒

今年是二戰結束80週年,當年參戰的各國紛紛紀念為自由獻身的將士們,緬懷民主戰勝獨裁的史詩。然而,也有一些值得後人警惕的歷史必須反省,例如1940年選擇向納粹投降、成立維琪政權的法國。作為西方民主的先驅,維琪法國以「民主自殺」(Democracy's Suicide)的方式背棄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甚至淪為納粹的幫兇,參與迫害猶太人的暴行。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法國人墮落至此?讓我們先回到1940年5月間,當時德軍對西歐發動閃電戰,迅速占領了低地國家,開始進攻法國。隨著德軍挺進與英法軍敦克爾克大撤退,法國敗戰近在眉睫,6月中巴黎淪陷,法國第三共和政府被迫投降,和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將法國分為德國占領區與自由區。
僅僅數周,法軍被德軍全面擊潰,對法國社會造成極大震撼。這種淪為階下囚的挫敗感,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法國人民對國家和民主的信心,給了有心人士借題發揮的舞台。當法國陷落,有少數政府官員如總理雷諾(Paul Reynaud)認為應該繼續戰鬥,但內閣與國會大多傾向投降,雷諾只能辭職並受到拘禁。
此時,副總理貝當(Philippe Pétain)接任總理職務,這位一戰英雄主張向德國投降以保全法國,贏得了相當程度的支持。1940年7月,法國參眾兩院以569票對80票的懸殊比數,決定終結第三共和國,並授予貝當無上權力,啟動修憲程序——實際上等同於廢除第三共和國憲法。
於是,在自由區的維琪,法蘭西國(État français)作為納粹的傀儡政權正式成立,貝當出任首位國家元首。儘管法蘭西國的合法性備受爭議,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維琪政府確實透過民主程序產生,且獲得絕對多數支持: 兩院907名議員當中,獲得569張贊成票,約佔63%,且橫跨保守派與中間派各政黨。
投票結果反映了當時法國的深刻分裂:保守派和中間派大多認為只有賦予貝當全權,才能拯救法國。許多投贊成票的議員相信貝當能帶來穩定,儘管他們未必完全預見其後的專制轉向。反對的左派如社會黨等大部分議員則堅持共和制度,並在日後成為貝當政權的打壓對象。
▌崇尚工作、家庭、祖國的「社會秩序」
成立維琪法國後。貝當政權提出「工作、家庭、祖國」的口號,用以取代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因為許多法國民眾厭倦了第三共和的政治僵局,也對軍事慘敗感到震驚,願意在貝當的威望下嘗試新政體。可以說,法國的民主自殺並非自上而下的革命政變,而是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普遍心態......
全文閱讀: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