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连续体

穆伈翎
·
·
IPFS
一场跨越列宁主义的思想再发现;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理论姿态的再锚定。

一、连续体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的提法,并非语义上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种有明确理论指向的范式跃迁声明。
它绕过了“列宁主义”这一中介环节,将 卡尔·马克思 的原初关切与 毛泽东 的政治实验直接并置:

  • 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原始问题意识:人的解放与权力异化。

  • 突显毛泽东思想对列宁式党国体制的直接回应。

  • 将东方政治实验放回世界思想史的连续脉络中审视,而非作为列宁主义的支系。

二、从“阶级”到“人民”的语义革命

在 弗拉基米尔·列宁 的理论词典中,“阶级”是分析社会矛盾的科学范畴。而毛泽东则以“人民”取而代之——这是一种政治身份,而非纯社会学身份,其边界可依政治实践而定义。

  • “人民”具有高度动员力,可整合多元阶层;

  • 但其边界的可塑性,也埋下了后期政治不确定性的伏笔。

这是从“结构分析”到“政治动员”的范式跃迁。

三、权力合法性的重新界定

列宁主义强调党的历史科学性,将党视为阶级利益与历史真理的唯一代表。
而毛泽东思想试图将权力合法性直接回归“人民”本身。群众路线的理想状态,要求权力不断回到人民中汲取合法性。

  • 革命成果必须持续通过群众运动重新验证;

  • 任何脱离人民的党国结构,都可能演变为新的统治阶级。

四、对“异化”问题的东方回应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异化”,列宁试图用党国集中来压制,但权力异化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毛泽东直面的是“革命异化”与“权力异化”:

  • 革命政权在胜利后会迅速官僚化、特权化;

  • “继续革命”是对这一趋势的主动回应。

尽管实践结果复杂,但其问题意识极具穿透力。

五、剥离列宁主义的必要性

列宁主义更像是一套“夺权工具性范式”,其特征包括:

  • 先锋党高度集权,将“历史规律”与党的权威绑定;

  • 组织逻辑凌驾于社会逻辑;

  • 革命目标集中于“夺取政权”,缺乏防异化机制。

将马克思与毛泽东直接并列,就是强调:

  • 思想焦点不在“夺权”,而在“防止权力异化”;

  • 将政治实验锚定于“人民”这一开放主体;

  • 解构党国中介结构,回到解放政治的原点。

六、结语:连续体的再发现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是一种结构判断:

  • 重建思想史连续脉络;

  • 暴露列宁主义的工具性局限;

  • 提醒任何革命若不处理好“权力再生产”,都将走向自我异化。

毛泽东的实验或许未能成功,但其理论姿态打开了另一维度:
一个跨越列宁主义、直面权力异化的政治实验场。


📝 注释
本文不讨论意识形态优劣,也不立足于情绪化历史叙事,而是通过思想史与结构分析视角,重构马克思—毛泽东思想连续体的理论张力。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穆伈翎你并非在活,而是在被定义。 思想主权早已被夺走,认知被殖民而不自知。 他人塑你之我,你便失我。 信与不信皆无妨,只问你是否开始怀疑。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组织学
9 篇作品
毛泽东思想分析
4 篇作品

被遮蔽的常识:谁在供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