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我好遠的紀錄片
讀書時代,曾經擔任過影展的工讀生,那時候劇情片好看、華語紀錄片也同樣精彩,特別是台灣的紀錄片一隻又一隻的冒出來,排班累積到一定時數,就能夠有些福利能夠換一些精神糧食,那時候,我有幾隻特別喜歡的紀錄片,可惜當時海量的看片,因此沒有保留紀律的書寫,現在回頭看,十分可惜丟失了當初那些觀後滿滿的情緒,雖然查無觀影心得,但現在看到片名還是依稀記得那個黑暗的影廳裡,在導演的引導下,走過不同於我人生的短暫片刻。
對於已經好久沒進電影院的職業婦女來說,已經好久沒有為了自己進電影院了,也許這不算觀後心得,反而像是一個憑記憶寫下的一種感懷吧!
《青春啦啦隊》導演:楊力州(2008)
那時《青春啦啦隊》很紅,除了因為題材熱血,還有導演是學校裡很有名的老師,拍的紀錄片幾乎都帶著鮮明的社會意義,他的電影總是淺顯易懂,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識就能進入。老人家們在觀眾席的歡呼聲中舞動,節拍整齊,動作有力,但我記得更多的是練習間的沉默,動作停下來時,空氣裡只剩下喘息聲和膝蓋輕輕落地的悶響,帶著一點對衰老的無奈。那是舞台背後的孤單,藏在笑容與掌聲之間,沒有修飾,也不需要遮掩。
《金城小子》導演:傅榆(2010)
這部片也是當時的熱門,我也是翹了課才在冷門的時間排到這部片,金門的潮水味透過銀幕傳過來,混著海風的鹹與午後的光。片中的年輕人試探著自己的去處,留與走之間,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日復一日擺盪在心底的重量。我看著他們在街口停留、在渡口等待,彷彿我自己也坐在港邊,等一班可能不會來的船。那時候的我,也正對未來的不確定保持沉默,只是在光影間,悄悄與他們的猶豫對望。
《背海的人》導演:林正盛(2009)
這部片其實屬於我沒看過的片。這部片是屬於我沒看過的片,我實際上是真的排到了這場片,也畫了格子進去看,我是衝著莫子儀去看的,但在這之前我生硬地讀過一次原作,第二次讀的時候覺得很痛快,但當時我真的是一個熬夜的奧笑連,我必須承認我當時的我,會觀影到睡著,黑暗影廳裡的畫面和聲音交錯著倦意,像是只接住了一半的文字。如今回頭想,我依然會想再補看一次這部沒看過的紀錄片,好像補的不只是影片本身,而是當年遺失的那一段專注與清醒。
關於這三部片,我感覺,我寫的,好像只是一個感覺,套入又抽換在這個片名上的投射,老實說,我真的忘光光了片中在演什麼,也不確定我寫的是不是真正意義上心得,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練習,對於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的單個事件,努力記起輕輕放下的素描,當時對我如何深刻的感受,原來在時間的沖刷下,也可以變得如此的抽象,變成生命中的某個養分,但已面目全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