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逻辑、伙伴社会与AI的交汇

Herstory2025
·
(修改过)
·
IPFS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下,性别与权力的关系不断受到新的技术与制度条件的重塑。父权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性别秩序,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维系不平等结构(MacKinnon, 1989; Federici, 2004)。然而,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表明,父权制并非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态,早期曾存在以合作与伙伴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模式(Eisler, 1987; Lerner, 1986)。这意味着当下的性别秩序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宿命”,而是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工智能(AI)与数字治理的兴起使这一议题获得了新的紧迫性。一方面,已有研究揭示,AI 系统在算法、数据与应用场景中往往再生产现有的性别与权力偏见(Adam, 1998; “Engines of Patriarchy”, 2022)。例如,面部识别对女性与有色人种的高误判率,以及工作自动化对女性劳动的贬值化处理,都显示出技术如何放大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feminist STS 与 AI 伦理研究则强调,技术并非中立的,它既可能加剧压迫,也可能通过制度设计与价值导向成为推动更平等社会的工具(Michaelsen, 2023; “Feminist AI”, 2023)。

正因如此,AI 与父权逻辑的关系不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深刻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它不仅关乎算法如何运行,更关乎社会选择何种未来秩序:是复制父权的支配模式,还是开辟走向合作与伙伴社会的新路径。由此,性别政治学、社会学、AI 伦理学与未来学在这一交汇点上展开对话,使得“AI 是否可能助力伙伴社会转型”成为当代最关键的跨学科议题之一(Guriev & Treisman, 2022)。

二、研究脉络

1、父权制的制度化逻辑

父权制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化态度或社会习俗,而是被深度嵌入制度与法律的结构性逻辑。MacKinnon (1989) 指出,性别压迫并不是零散的偏见,而是以国家与法律为支撑的系统化权力关系。Federici (2004)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的起源伴随着对女性身体与劳动的系统剥削,强调父权与经济制度之间的深度共谋。与此同时,Frye (1983) 和 Cornell (1995) 从哲学与批判理论角度拓展了这一讨论,指出父权的运作不仅依赖制度性强制,也依赖社会“合法性”与“幻想空间”的维系。这些研究共同说明:父权是一种制度化、历史化的权力逻辑,而非单纯的文化残余。

2、伙伴社会的理论根基

与父权逻辑相对,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揭示了另一种可能性。Eisler (1987) 提出“伙伴模式”(partnership model)与“支配模式”(dominator model)的区分,认为伙伴模式以合作、互惠与平等为特征,而支配模式则内生暴力与等级。Lerner (1986) 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父权制并非普遍或必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换言之,性别秩序具有历史多样性,这为我们思考从“支配”走向“伙伴”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根基。

3、AI 与父权的再生产

在数字化与算法治理的语境下,已有研究揭示技术常常成为父权逻辑的新延伸。Adam (1998) 早期即指出,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设计过程往往嵌入性别偏见,反映了开发者与社会环境的结构性不平等。Michaelsen (2023) 的跨国研究显示,数字化压制与跨境监控在实践中加剧了女性与边缘群体的脆弱性,凸显了父权与威权逻辑在技术时代的耦合。“Engines of Patriarchy” (2022) 等研究则具体揭示了 AI 系统如何在算法、数据与治理框架层面再生产父权偏见,使技术成为性别压迫的新引擎。

4、AI 与解构父权的潜能

与此同时,另一条研究脉络强调 AI 并非必然复制父权,而可以成为解构与超越父权的契机。“Feminist AI” (2023) 系列著作提出,应在 feminist STS(科学技术研究)框架下重新塑造 AI,使其承担“社会伙伴”的角色而非压迫工具。“Transfeminist AI Governance” (2024) 则主张通过跨性别与女性主义的治理架构推动包容性设计,避免算法偏见的再生产。Ahmed (2023) 的“feminist killjoy”概念提供了另一种路径:揭示压迫、扰乱既有秩序本身就是创造新社会可能性的过程,而 AI 的应用亦可被纳入这种“世界重构”的实践之中。

三、主题梳理

1、父权与技术的交织

现有研究普遍指出,父权逻辑并未随着现代化与技术进步而消散,反而通过新的技术形式获得再生产。无论是 MacKinnon (1989) 强调的制度性嵌入,还是 Federici (2004) 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与父权共谋,都表明父权并非单一文化偏见,而是一种系统性结构。进入数字化时代,这种逻辑通过算法与信息治理获得了新的载体。Michaelsen (2023) 关于跨境数字压制的研究,以及“Engines of Patriarchy” (2022) 关于算法偏见的揭示,都强调了技术如何成为父权逻辑的延伸工具。由此可见,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它既可能掩盖父权的持续性,也可能放大其支配力。

2、伙伴社会的可能性与历史先例

与父权逻辑相对,Eisler (1987) 所提出的“伙伴模式”强调合作、平等与互惠,显示出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Lerner (1986) 进一步通过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父权制并非普遍必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意味着社会制度并非只能沿着支配逻辑演化,而是存在向伙伴模式转型的可能。换言之,伙伴社会并非乌托邦,而是基于历史证据的现实选项。它为我们思考技术如何介入性别与权力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比较视角。

3、AI 的双重潜能:再生产与转型

关于人工智能与父权的关系,学界呈现出“双重视角”。一方面,研究显示 AI 系统在数据选择、算法设计与治理框架中普遍存在性别偏见,成为父权逻辑的再生产机制(Adam, 1998; Michaelsen, 2023)。另一方面,feminist AI 与 transfeminist 研究强调,通过制度设计与包容性治理,AI 也可能成为促进伙伴社会的工具(Feminist AI, 2023; Transfeminist AI Governance, 2024)。这种张力揭示:AI 并非天然服务于父权或伙伴社会,而是一个“方向未定的技术”。它的作用取决于社会如何建构与治理。

四、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尽管现有文献为我们理解父权、伙伴社会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提供了重要视角,但仍存在若干局限。

首先,多数研究侧重于揭示 AI 的压迫性功能,例如算法偏见、监控与跨境压制,而对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实验将 AI 转化为伙伴社会支撑工具 的探索不足。这使得“AI 的潜能”更多停留在批判层面,而缺乏建设性的治理路径。其次,伙伴社会理论在学术界依旧处于边缘位置,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历史人类学与社会哲学,缺乏与当代技术发展直接对话的实证研究。因此,伙伴模式作为制度替代方案的现实可行性仍有待检验。第三,现有研究往往聚焦于性别维度,而对 性别、种族、阶级与全球南北差异在 AI 语境下的交织性 关注不足。这种忽视可能导致分析过于单一,难以揭示 AI 在全球治理中的不平等结构。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展开:其一,开展 跨国比较研究,检验不同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下,AI 在性别治理中的差异化效果,并评估伙伴模式是否能被技术性强化;其二,推动 实证研究,重点关注 AI 在劳动分工、家庭结构与公共参与中的作用,探索其重塑性别关系的潜力;其三,构建 跨学科分析框架,融合政治哲学、AI 伦理与社会学,提出系统性的“伙伴社会 × 技术路径”方案,为政策与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五、结论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揭示了父权逻辑在数字时代的延续性与变形,同时也指出了伙伴社会模式作为潜在替代路径的理论价值。父权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偏见存在,更深深嵌入制度与技术之中;而人工智能则可能成为其新的放大器。从算法偏见到跨境数字压制,AI 在再生产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关注。然而,历史与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支配逻辑并非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合作与伙伴模式曾经存在并可能再次成为社会组织的路径。

由此可见,AI 既可能固化父权结构,也可能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和伦理框架,为伙伴社会提供技术支撑。真正的关键不在于 AI 本身,而在于社会如何塑造它:是延续支配模式,还是推动平等与合作。未来的研究应当跨越学科边界,把技术发展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从而探索一条“伙伴社会 × 技术治理”的综合路径。这不仅关乎性别平等,也关乎社会在面对动荡与不确定性时能否找到更稳固的秩序根基。


参考文献

Adam, A. (1998). Artificial Knowing: Gender and the Thinking Machine. Routledge.

Ahmed, S. (2017). Living a Feminist Life. Duke University Press.

Beetham, D. (1991). The Legitimation of Power. Palgrave Macmillan.

Chenoweth, E., & Stephan, M. J. (2011). 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 The Strategic Logic of Nonviolent Conflic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oley, A., & Heathershaw, J. (2017). Dictators without Borders: Power and Money in Central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Davenport, C. (2007). State Repression and the Domestic Democratic Pe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ler, R. (1987).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 Our History, Our Future. Harper & Row.

Federici, S. (2004). Caliban and the Witch: Women, 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Autonomedia.

Fine, C. (2024). Gender Mosaic Revisited. Allen Lane.

Frye, M. (1983).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Essays in Feminist Theory. Crossing Press.

Guriev, S., & Treisman, D. (2022). Spin Dictators: The Changing Face of Tyranny in the 21st Centu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ing, G., Pan, J., & Roberts, M. E. (2013).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2), 326–343. https://doi.org/10.1017/S0003055413000014

Lemon, E. (2019). Weaponizing Interpol: International policing and the politics of authoritarianism.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18(2), 1–17. https://doi.org/10.1080/14754835.2019.1577136

Lerner, G. (1986). The Creation of Patriarc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 M. (1988). Of Rule and Revenu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Kinnon, C. A. (1989).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sen, M. (2023). Digital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authoritarian practices beyond borders. Democratization, 30(5), 1–20. https://doi.org/10.1080/13510347.2023.2195283

Moss, D. M. (2021). The Arab Spring Abroad: Diaspora Activism against Authoritarian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yler, T. R. (1990). Why People Obey the Law. Yale University Press.

[Feminist AI Collective]. (2023). Feminist AI: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IT Press.

[Transfeminist AI Governance Project]. (2024). Transfeminist AI: Governance and Futures. Polity Press.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