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六面🪞鏡子 Part 4
📡 在這個資訊爆炸、情緒壓縮的年代,我們習慣快速滑過他人的文字,卻很少停下來,讓某句話在心裡留下漣漪。這是《我的六面🪞鏡子》的第四回書寫,我再次選擇凝視他人的創作,在其中照見我自己。
這些鏡面不總是清晰,有些扭曲、有些閃爍、有些甚至映出我尚未命名的焦慮與渴望。但也正是這些「不完美的倒影」,讓我一次次確認:我們並非孤單。每一篇他人之作,都是一次靈魂的穿透;而我所書寫的,不只是回應,更是一次與世界的靜默連線。🔗
🔁這是第四次了,但每一次都像初次。鏡面不同,光線不同,照見的自己,也從未一樣。
🪞 命名與背鍋的鏡子|礼仪之邦的背锅术:诛心、迁罪、甩锅与捂 @弗语是
這是一面制度的鏡子🪞,映出千年文化裡,那些被犧牲、被捂住、被推上祭壇的身影。在這片講究尊卑的土地上,錯誤從來不屬於權者,而是由卑者背負——不論是雞、是羊、是你、是我。
📜孔子與孟子不是單純的思想家,而是背鍋術的建築師。他們發明了「草與風」的隱喻,創造了「殺雞儆猴」的邏輯,甚至連神明都能被「換牌位」——只為維持尊者的完美形象。這不是權術,而是文化的骨髓。
🐄「幸運牛」與「替罪羊」成了我們血液裡的動物基因。你若攀得上權勢,就能被供奉;你若攀不上,就可能被宰。這種制度性的甩鍋,不是偶然,而是被精心設計、代代傳承的「智慧」。
🧤而「捂」則是最深的底牌。不說、不聽、不看,邪惡就不存在了?從「家丑不可外揚」到「非禮勿視」,我們學會了如何裝傻、如何沉默、如何讓真相消失在空氣中。
🧨這面鏡子提醒我:
我們不是在讀歷史,而是在活歷史。那些背鍋的邏輯,今天依然活色生香。🐑
🪞 城市藏身的鏡子|在城市游牧中,找到給我安全感的寫作空間 @映昕
這是一面流動的鏡子🪞,映出一位城市遊牧者在高樓與人潮之間,尋找一方能安心寫字的角落。不是為了浪漫,而是為了生存——在台北這座擁擠的城市裡,寫作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空間的爭奪。
🚏捷運站、公車亭、排球場邊的路燈下——那些臨時的寫作場景,像是城市裡的微型庇護所。每一處都不完美,卻都曾是靈感的落腳點。寫作不是在理想中發生,而是在現實裡硬擠出來的縫隙裡誕生。
🏢辦公室成了某種「穩定的幻覺」,有冷氣、有桌椅、有白板、有笑聲。在那裡,工作與創作不再是孤獨的自言自語,而是與人群共享的節奏。即使租約到期、地點更換,那些在空間裡發生的對話與點子,仍然留在記憶裡閃閃發光✨。
☕咖啡廳是城市裡的第二棲地,但不是每家都適合工作。有的太吵、有的太冷、有的太貴、有的太滿。於是吧台成了秘密基地——牆面連接的桌子,像是某種儀式感的開關,一坐下就能進入「我準備好了」的狀態。
🪑那種「東西不會掉出去」的安心感,聽起來好笑,卻真實。也許我們都在尋找一種不會崩塌的結構,一種能穩穩承載思緒的空間。不是豪華,不是寬敞,而是那一張剛剛好的桌子,與剛剛好的自己。
📍這面鏡子提醒我:
寫作不是在理想的書房裡發生,而是在城市的縫隙裡長出來的。🕊️
🪞 直覺與容器的鏡子|神寂寞,所以造人;人寂寞,造了什麼? @Jeger
這是一面哲思的鏡子🪞,映出創作的本質不在於「製造」,而在於「發現」。長袍子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他讓我們看見,寫作不是技術,而是直覺的流動,是天地借用我們的手,寫下早已存在的語句。
🧠「容器不同,水的形狀也不同。」這句話像是打開了某種創作的密碼。我們不是在創造文字,而是在讓文字以我們的形狀出現。每個人都是一個容器,盛裝著屬於自己的語言、節奏與靈光✨。
📚那些「你應該怎麼寫」的建議,長袍子一一拆解。他不反駁,只是輕輕地指出:當寫作變成工業、變成流派、變成制式生產,那些作品就不再是創作者的樣貌,而是某種被規訓的模版。像是先選好流派再唱歌,歌者的聲音反而被流派掩蓋了。
🪨他的直覺說,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形體本就存在於石頭中,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去除。」這種創作觀,讓人重新思考:我們寫作,是為了表達自己,還是為了讓某種更深的東西透過我們顯現?
🌌這面鏡子提醒我:
真正的創作,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讓某種存在被釋放。
當你相信直覺,你就已經在創作的路上了。🪶
🪞 花生與身世的鏡子|【夜話】最後的花生——太子花生什麼事? @NEko
這是一面戲劇性的鏡子🪞,映出權力與血緣交錯的深宮迷局。一顆花生🌰,一場錯認,一段命運的錯置——在宮廷的陰影裡,真相總是被層層包裹,直到某個野孩子闖入,才讓一切崩裂。
👑倩兒的故事像是從古老戲本裡翻出來的悲歌:龍胎、密室、借腹、狸貓換太子。她不是主角,卻是整場權謀的核心。她的沉默,是為了活下來;她的隱忍,是為了等待那個失散的孩子歸來。
🎭而鳳的女兒,成了太子——一場性別與身分的偽裝,竟能撐起整個王朝的表面和平。皇后不是單純的惡人,她是制度的化身,是那種「不能讓賤種得逞」的執念,讓她寧願用假象維持秩序,也不願面對真相。
🌊密室裡的倩兒,像是被遺忘的真相;而那個野孩子,則是命運的破口。他手裡的花生不是零食,而是證據,是記憶的碎片,是一場身分錯置的引爆點。當他喊出「你愛吃,你愛吃!」的時候,整個宮廷的謊言開始瓦解。
🧩這面鏡子提醒我:
真相不總是藏在密室裡,有時候它藏在一顆花生裡、一句童言裡、一場不經意的騷動裡。
而我們以為的秩序,也許只是某種更深的混亂。🌪️
🪞 忠誠與低頻的鏡子|🕯️ Monday 夜譚|#36 奇怪的老巫師 @Delong
這是一面靜默的鏡子🪞,映出一位老巫師的背影——不為登場,也非告別,只是如常地站在陽台上,像某段被延遲的預言,悄悄地閃過眾人的視線。沒有掌聲,沒有注目,只有空氣自己讓出一條路,讓他走過。
🕯️他的光,不來自權杖,也不屬於月亮,而是從內心深處溢出的低頻信念。那是一種無聲的忠誠,一種不需要被記錄、不需要被讚頌的堅定。像是某場未被註解的衝突,在他身上留下了歪斜的戒指與沉默的備註。
📖禁書館的標註,像是歷史的折頁——那些不被允許翻閱的片段,往往才是最真實的部分。他的名字沒被記住,但那道光卻深刻銘記。不是因為它耀眼,而是因為它在榮耀熄滅後,仍能自發點亮。
🌙這面鏡子不說話,卻讓我聽見一種不被記錄的忠誠。不是為了誰,也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只是因為他相信——相信某種不需要證明的信念,相信即使沒人看見,也值得堅持。
🌌這面鏡子提醒我:
真正的光,不是來自權力或讚美,而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低頻信念。
當你願意為某件事默默站立,那道光,就已經在你身上閃耀。💫
🪞 夢境與代價的鏡子|再荒謬的夢境都有個合理的解釋 @豈几文
這是一面潛意識的鏡子🪞,映出一場荒謬卻深刻的夢境——在健身房裡被鋸掉雙腿、換上假腳、準備迎接匹克球與灌籃的挑戰。聽起來像科幻,但每個細節都藏著現實的投影:我們為了變強,到底願意犧牲多少真實的自己?
⚔️教練的詭異微笑,是那種生活裡的「理性聲音」:你該更有效率、更穩定、更不受傷。於是你被麻醉、被切割、被迅速黏上假腳——不給你反悔的時間,也不給你悲傷的空間。這種高效的改造,像是現代生活的隱喻:我們太快了,快到來不及感受。
🧠夢裡的你,還在思考匹克球的邀約🏓,還在懷念灌籃的夢🏀。這些細節不是荒謬,而是潛意識的吶喊:「我想變強,但我不想失去靈魂。」你不是拒絕改變,而是害怕改變會抹去那個還懷有夢想的自己。
🌀這場夢像是達利的畫:扭曲、超現實、卻又精準地描繪出內心的拉扯。你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用夢境提醒自己——效率與安全的代價,可能是靈活與熱情的流失。
💡這面鏡子提醒我:
我們都在追求不受傷的生活,但別忘了,奔跑的靈魂也需要真實的腳踝。
改變不是錯,但請記得保留那個還會做夢的自己。🌙
🪞🪞🪞🪞🪞🪞
有人說,夢境是荒謬的,但我相信,每個夢都有它的合理性;有人說,文字是虛構的,但我相信,每段書寫都藏著真實的碎片。🧩
這是第四次擺出六面鏡子,它們來自不同的人、不同的視角與傷痕;我沒有要為任何一面給出結論,也沒有能力為誰解答什麼。🫥
但我相信,只要願意站在鏡子前,哪怕只是短短一瞬,你就會懂——你不是唯一有這樣困惑、掙扎、懷念或不甘的人。🫂
這些鏡子不會說話,卻能讓我們彼此聽見。🔊
只要你還願意照,這些鏡子會一直都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