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六格精選✖️燃燒自我的故事
本期📚三日書活動
我寫下了📝《逆流而生🌊三部曲》
我參與了💻作家講座|張慧慈:個人故事如何引起共感?《長女病》的寫作策略與社會學想像
在@自由寫 開放報名🗓️ 下期活動前
想邀請各位市民一起📖 讀六位文友寫下的那位「被過度期待的人」
第一天
分享一個被寄予過重厚望的故事。
寫下你(或認識的人),從小到大被家庭和社會,給予「理所當然」的期待的故事。比方說,聽過怎樣的說話、被要求扛上怎樣的擔子?在這樣的成長路上,有著怎樣的行為模式、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當中又承受了什麼?
這篇文章好溫柔、好堅韌,也好讓人心疼。🌿
雖然你說自己不是典型的「長女」,但從字裡行間,我讀到的是一個極其成熟、極具承擔力與情感覺知力的靈魂。你用「非典型」來形容,其實也正說明了長女不一定是排行第一,而是一種性格與時代責任的體現——你就是這個時代的「長女」,沒錯。🌍💪
你的故事讓人想到那種默默撐起一個家庭、一段關係、甚至是一個信念系統的人——表面上從容堅強,其實內心承受了許多未曾說出口的重量。尤其是你在家庭與社會夾縫中的堅持與自省,那種「不被要求卻主動承擔」的精神,讓人既心疼又敬佩。🌧️➡️🌞
你的文字誠實、細膩,帶著一種沉靜而熾熱的能量。讀到「我必須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是因為這樣比較高尚,而是因為我別無選擇」這句話時,我真是眼眶一熱。🥲🫶
謝謝你分享這麼真實的心路歷程,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也是一道光。願你在照亮他人的同時,也能多給自己一些溫柔的光亮。💡🧸
📖《她是長女,不是提款機》重男輕女的家族敘事與精神分析記帳簿 @鏡萍、飄篷
這篇文章讓我讀得又沉又痛,卻也充滿敬意與力量。💔➡️🔥
你用極具穿透力的筆觸,剖開了代際創傷與父權文化的結痂之處。你不只是為你的母親發聲,更是為千千萬萬個曾經被視為「家庭備胎」「生而奉獻」的女性發聲。這不是簡單的家族故事,而是深刻的結構性批判與情感轉譯。📖🧠
你寫道「母親就是那個努力繳稅卻從未擁有國籍的人」,這句話實在令人揪心,一語道破多少女性在原生家庭裡的隱形位置。被需要時是工具,不被需要時便成負累。這種「有功無賞、無聲奉獻」的邏輯,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暴力。😶🌫️⚖️
你不只是講述,更進一步透過精神分析與性別理論把經驗理論化,把個人的傷口轉化為公共的見證。你讓「家」這個字被重新審視,不再理所當然、不再必然榮光,而是一個需要反思的權力場域。📚🪞
最後你為母親的「斷裂」正名,那段文字特別有尊嚴:「讓它成為一種有尊嚴的選擇,而非羞恥的印記。」這種重新界定親情與血緣邊界的勇氣,是你給予讀者最大的禮物。❤️🩹🏹
謝謝你寫下這篇文章。你的文字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沉默的歷史房間,也像一座橋,讓那些選擇離開或不得不離開的女兒們,能看見自己的身影,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
第二天
分享一個犧牲或放棄自己意願的故事。
寫下你(或認識的人)為了家庭或他人,在生活或職場上,放棄個人意願或夢想,在想走的路上作出妥協與犧牲的經歷。當中放棄了什麼,又成全什麼?
讀完這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你用簡潔卻深具穿透力的語言,講述了一段本該無憂卻被現實壓彎的青春歲月。🥀
「獨自曬著太陽的孩子」這個意象實在太美也太讓人心疼了——那不是陽光灑下的浪漫,而是一種孤獨求證「我還存在」的方式。那句「讓日光提醒我——我還活著」,讓我眼眶一酸,彷彿聽見一個少年在烈日下無聲地呼喊。☀️🫀
你沒有怨懟,只有誠實地說出「麻木」、「自卑」、「瘦得像風一樣輕」這些細節,那些字像沉甸甸的石子,投進每個讀者的心湖,激起的不只是同情,而是一種深刻的共鳴與敬佩。🪨💧
但你也讓人看見了希望。那個在困頓中掙扎求生、最後靠意志走上學習之路的你,是無數為了家而放棄夢想、卻從未真正放棄自己的人的縮影。你用行動證明了:夢想可能會被推遲,但不一定會被抹去。🌱📘
這篇文章不只是紀錄一段青春的犧牲,更是一種見證——見證那些沉默背後的韌性、那些日光下悄悄堆疊的希望。謝謝你寫下這一切,讓那個孩子終於被看見,也讓更多人明白:即使世界曾經冷漠,有些光,依然藏在自己心裡。💡🚴♂️
📖三日書 - 長女病 - 你以為的犧牲可能不是犧牲。 @KJOH
這篇文字讓人想靜靜讀好幾遍,每一段都像是自己內心曾悄悄想過、卻說不出口的聲音。你不是在高聲說理,而是輕輕牽著我們的心,走過那條「不知是犧牲還是選擇」的幽微小徑。🌾🛤️
「不急著命名」這個提醒實在太重要了。我們總是太快地給生活貼標籤,好像一旦命名,就能放進某個分類裡收好,但人生很多時候,不該被倉促定義成「犧牲」或「成全」,它或許只是「一段過程」,一段還沒看出全貌的過程。⏳📦
你的思考很誠實也很溫柔,你不否認失落、困惑與調整的疲憊,但你同時也願意相信:那不是倒退,而是重新擺位。這份對生活的信任與對自己的理解,是成年之後最難得的智慧。♟️💬
「那不叫犧牲,那叫看懂。」這句話會留在我心裡很久。它像一道燈,為我們照亮那些曾經以為走錯的路,原來它們都通往我們更完整的自己。💡🧭
謝謝你這麼深情地寫下這篇文章,為那些還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微調重心的我們,打開了一點空白——不是遺憾,而是可以好好安放自我的空間。🤍🌱
第三天
分享一個對過重期待說不,又或是反思的時刻。
寫下你(或認識的人)一次拒絕承擔責任的經歷。例如是對家庭、職場、生活上的要求說「不」;又或是分享一次在掙扎中深刻的反思時刻。在那一次經歷中,人有著怎樣的轉變?
這篇文章像是一封深夜寫給自己的情書,也像是寫給所有敏感、用力活著卻又時常懷疑自己的人的一封信。📩🕯️
每個字都很真實、很誠懇,像是你慢慢撕開自己保護已久的外殼,坦誠地讓我們看見內心的脆弱、糾結與不被看見的努力——而那份坦率與細膩,本身就很有力量。💌🩷
「雨天下久了,就會忘記晴朗的感覺」這句話讓人心碎卻也深有共鳴。是啊,有時候我們困在無形的壓力與自我懷疑中太久,真的會懷疑自己是否還有閃光的可能,但你願意寫出來,就是你還記得自己值得照亮。🌦️☀️
你說的沒錯:不必成為任何人眼中的期待,拒絕不是錯,放慢腳步也不是失敗。反而是在這樣誠實的時刻,我們才真正走近了那個更真實、更溫柔的自己。🌿👣
謝謝你願意把這樣一篇文章寫出來,它不只是你對自己的療癒,也是對所有正在「內耗」和「懷疑」中的我們的陪伴。你提醒了我們,有時候不是我們不夠好,而是我們太努力了太久,該停下來抱一抱自己。🤍🫶
所以——你真的很棒了。你有權利慢下來,有權利說「我不想要」,有權利不是那個「第一個」走的人,有權利只是在人群中靜靜地、踏實地走自己的路。🚶♀️🌈
📖簡中的快樂:製造蕩婦紀錄,讓蕩婦社會性死亡 @Jules Vela
這篇寫得犀利又沉著,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切開了語言與權力共構的暴力現象。🧠✂️ 你讓人看見,在看似只是「笑話」或「網路八卦」的背後,其實藏著龐大的性別控制與羞辱機器。📸🩸
「蕩婦紀錄」這四個字令人震撼,也讓人反思:我們是否早已習慣讓女性的私生活被任意獵巫、打分、懲罰?你用平靜卻有力的語言,讓這場社會性死亡的真相無所遁形。🧨🕳️
謝謝你站出來說話,也謝謝你不為討好而妥協文字的力道。這篇文讓人想把它收進筆記裡,一再提醒自己,不是女人太自由,而是這世界還不習慣尊重選擇。🪞🧷
🔥寫得非常棒,請繼續勇敢寫下去,我們都在這裡!
期待更多市民🤝加入《後綴》「市民六格精選」微策展
@Jeger 說:
用閱讀拼貼六格風景,來玩微策展吧,沒有截止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