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只是心情不好,其實你是在對自己施暴 ——寫給被自我否定困住的我們

溏心蛋悄悄話
·
(修改过)
·
IPFS
·
🎠 欄目:內在童樂園|自我對話 × 情緒照顧 × 內在小孩 那些內心中對自己說的苛刻話語,很多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創傷經驗。我們一直在努力「變好」,卻很少學會「對自己好」。這篇文章,寫給還沒學會接住自己、卻仍想好好活著的你。

你以為是關心,其實是最早的否定

「你這個想法太不切實際了。與其搞那些有的沒有的,不如乖乖唸書。現在景氣這麼差,畢業後要是找得到工作,就要偷笑了。」

小時候,你的媽媽這樣跟你說。語氣理所當然,像是在教你做人的道理,甚至還帶著一點擔憂,好意。

爸爸則說得更直接:「那些你都不用想,反正我看你這輩子就這樣了。」

這些話,在你小時候,也許只是讓你有些不舒服。但你沒有辦法辯駁、也無從逃避。你只能默默地把它們收進心裡。而你沒想到的是,它們會變成你長大以後最熟悉的內在聲音。

當你終於鼓起勇氣,想離開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想創業,想去追尋那些一直被你壓抑的夢想時,這個聲音又冒了出來:「我真的可以嗎?我有資格做這些事嗎?我行嗎?」

又或者,在某個措手不及的時間點,例如疫情來了,你失業了。你一邊安撫焦慮不安的內心,一邊還得面對這個從小到大最熟悉、卻最殘酷的評語:

果然,我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這句話從來不是別人說出口的,而是你對自己說的。


也許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從沒被好好接住

你三十幾歲了。環顧身邊的朋友,有人成家、有車有房;有人在事業上站穩腳步,有人繼續深造、轉職成功。大家好像都慢慢步入人生的「正軌」。

而你呢?你還單身,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高學歷,沒有明確的職涯規劃,也沒有一項能被拿來炫耀的專長。

你甚至開始懷疑,這些年來自己到底在堅持什麼?在忙什麼?為什麼總覺得人生像是一場撐不完的疲勞戰?

你覺得自己好像一部逐漸折舊的老車,心想:是不是我的價值,也隨著年紀一路下滑了?

你心裡很亂,很累。你想找人說,但你知道,父母大概不會理解。從小到大,他們都用那一套「現實一點」的話術應對你的情緒;他們不是故意傷害你,但他們也從來不曾真正接住你。

你也不好意思告訴朋友。那些你佩服的、努力又優秀的朋友,你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你怕自己說出口的脆弱,只會換來尷尬的安慰,甚至是無聲的不耐煩。

你突然發現,沒有人能真正接住你的情緒。

但你知道嗎?也許,那個最該接住你的——其實是你自己。


沒人教會我們如何「好好愛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一直在學習。學習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如何扮演社會分配給我們的角色、如何適應別人的期望、怎麼不成為別人的麻煩。我們也學習怎麼做人、怎麼當別人的朋友、怎麼處理關係,以及怎麼去愛別人——但很少人教我們該怎麼愛自己。

大家都說要愛自己,但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卻沒多少人說得清楚那是什麼。到底什麼是「愛自己」?

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提出一個重要概念: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她認為,真正的愛自己,不是讓自己放縱,而是願意在痛苦的時候不拋下自己、不責備自己。

你可以像對待朋友一樣,對自己溫柔。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你真的試過這樣對自己說話嗎?

試著換個角度想想,假設今天,那個在疫情中失業、情緒崩潰的人,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會對他說:

你看吧,你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你不會。你可能會心疼他,陪他一起掉眼淚,甚至抱抱他,告訴他:

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很努力了。你不需要完美,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我們之所以能夠溫柔地對待朋友,是因為我們看見了他們的痛、看見了他們正在努力存活的樣子。

但我們卻很少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

我們不會罵朋友廢物,卻常常這麼罵自己,總是苛刻地對待自己,對自己這麼殘忍。
這其實不是自省,也不是鞭策,而是一種慢性自我施暴


心理學說:不是你太敏感,是沒人教你溫柔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負向內在語言(Negative Self-Talk)」,研究指出,長期對自己說出負面評價,會讓人更容易焦慮、憂鬱,甚至影響決策與人際關係。

所以,學會與自己對話、好好照顧自己,成為了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

對許多人來說,愛自己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特別是那些從小沒有被好好照顧、接住的人——如果從來沒有人示範過「溫柔」是什麼,又怎麼能期待他們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呢?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告訴我們,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也更容易感受到自我價值。而如果童年經驗中缺乏這樣的「被接住感」,我們往往會在成長後,把那套冷漠或苛責的語言內化,轉向自己。

我們很可能是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學會了怎麼傷害自己。
所以,不知道如何愛自己,這不是你的錯。
不是你不夠好,只是沒有人教過你:

你值得被溫柔以待。

但沒關係,沒人教,我們就自己學。從現在開始,學會與自己對話,成為那個能真正接住自己的人。


一個練習:把你自己,當作你最愛的人

我最常做的一個練習,是寫信給自己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Inner Child)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榮格(Carl Jung)的心理理論,後來被許多治療師發展與實踐。它指的是我們內在那個還未成熟的情緒與需求,那些在童年時期未被滿足、未被看見的部分,會以各種方式在成年後出現,影響我們的行為與關係。

它可能來自於創傷、忽視、被壓抑的情緒、未被滿足的需求,像是一個停在原地的小孩,無助地等待著理解與擁抱。

這個練習的重點,是讓我們重新與那個被遺忘的自己建立連結。你不必馬上就把那個孩子想像成你自己——可以先把他當成你生命中最珍視的人:好朋友、兄弟姐妹、孩子、甚至是寵物。

只要是你願意溫柔對待的對象,都可以成為你練習的起點。

對我來說,我會想像那個孩子是我最疼愛的女兒,並問她:「妳現在需要什麼?我可以怎麼陪妳?」,然後,寫一封信給她,也寫給那個努力生活的自己。

這是其中一封信,我想分享給你,也許會帶來一點靈感。 

也許,會讓你開始試著—— 對自己,溫柔一點。


一封寫給內在小孩的信

親愛的女兒,

首先,我想對妳說——妳很好。

妳的好,不會因為妳沒有在某方面特別優秀,或沒有達到別人對妳的期待而遞減。妳很好,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依靠符合社會給予的標準來證明。

妳也許覺得自己糟透了,也許覺得自己比別人慢太多、不夠好。妳也許正怪罪著自己過去錯過的機會,責怪那時自己的無知、不夠努力,或者做錯了選擇。

承認自己的錯誤真的很痛,我知道。妳可能很想重來一次,又或者乾脆想放棄——我都懂。

但我想告訴妳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路。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有人一路順遂,有人則得穿越許多黑夜。

不論是哪一種人生,其實都沒有高低之分。是否抵達那個妳曾經嚮往的目的地,也許並不那麼重要,因為真正重要的是那段走過的路。每一種路程,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都值得被平等對待與尊重。

我想對妳說——勇敢一點。勇敢地相信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勇敢地面對他人的眼光,勇敢地去追尋妳所愛的。

請原諒我曾經的缺席,原諒我沒有用對的方式愛妳。

人生本就不容易,我們都會遇上一時半刻難以解決的困境,會感到不知所措。但別害怕,因為我會一直陪著妳。

我愛你。

---

🥚 給半熟的我們:

願你不再用苛責對待自己,而是慢慢學會溫柔地包裹那顆還在學習的心。

---

如果這篇文章陪你走過一段路,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繼續創作與書寫心的故事 ☕
👉 coff.ee/tangxindanps...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溏心蛋悄悄話半熟,是因為我們還在學著成長;軟嫩,是因為我們願意保留感受。這裡是《溏心蛋悄悄話》,寫給每一個正在學習愛自己、理解他人、療癒傷口的你。我們聊情緒、寵物、文化與人際,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理解與陪伴。一起慢慢長大,也更懂這個複雜又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