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惶惶下的「算啦」文化

Tony_Chan
·
·
IPFS
·
當冷漠被當作務實,社會的底線便逐漸消失

一句「算啦」背後的無奈

在香港,「算啦」幾乎是日常生活裡最常聽到的語氣。買東西被多收一點錢,算啦;被上司無理要求,算啦;遇到公共服務不公,算啦。這個詞看似務實,避免糾纏,減少衝突,但當它成為一種習慣語氣,背後隱含的卻是更深層的問題:冷漠、放棄,甚至是對不義的默許。


「算啦」的心理背景

要理解「算啦」文化,必須回到香港的社會心理。長期高壓環境,令大部分人養成了幾個習慣反應:

  1. 避免麻煩:生活節奏快,大家傾向把時間留給工作或家庭,不願為小事耗費精力。

  2. 無力感:面對龐大的結構問題,個人往往感覺再多抗爭也無濟於事,只能選擇沉默。

  3. 風險迴避:香港人明白「出頭的椽子先爛」,與其冒險據理力爭,不如退縮以保安全。

「算啦」因此不只是隨口一句,而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既能降低焦慮,又能讓自己保持表面理智。


務實,還是冷漠?

「算啦」文化之所以普遍,部分原因在於它與「務實」容易混淆。表面看來,算了代表不計較小節,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務上。但實際上,這種態度往往掩蓋了冷漠。

  • 在個人層面:長期的「算啦」會讓人習慣妥協,逐漸失去對公義的敏感度。

  • 在群體層面:當大多數人都選擇算了,不合理的制度與行為便缺乏挑戰,甚至被默認。

換言之,「算啦」並不等於成熟,更多時候,它只是對不義的退讓。


「算啦」文化的代價

這種文化的代價,並非立刻顯現,而是潛移默化地削弱社會的底線:

  1. 制度性不公被正常化:從小費用錯誤、到勞工權益被侵蝕,當大家都說「算啦」,不公就逐步成為日常。

  2. 弱勢群體更無依靠:當社會習慣沉默,最受壓迫的人便更無人聲援。

  3. 社會凝聚力削弱:人與人之間缺乏互相守望,只顧自保,令共同體意識逐漸瓦解。

最終,社會進入一種「沉默螺旋」:大家都不再期待改變,因為早已內化成「反正沒用,算啦」。


案例觀察

  • 日常小事:餐廳收錯錢,多收十元,顧客不願爭拗,算啦。結果店家沒有改善,反而強化了「錯了也沒人追究」的心態。

  • 職場場景:年輕員工遭遇不合理加班,抱怨幾句後仍舊答應,算啦。最終公司把這視為默認,制度化成為潛規則。

  • 公共領域:社會政策出現偏頗,公眾在初期不滿,但在缺乏後續抗爭後漸漸沉默,算啦。最終問題積重難返。

這些例子說明,「算啦」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普遍化的社會習慣。


替代的語氣:從「算啦」到「唔應該」

要走出「算啦」文化,並不是要求人人隨時反抗,而是要恢復對公義的基本敏感。當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至少要敢於說一句:「唔應該」。

  • 「唔應該」是一種態度:即使當下無法徹底改變,也代表你沒有將不公義正常化。

  • 「唔應該」是一種提醒:讓對方知道行為不被認同,產生壓力去修正。

  • 「唔應該」是一種文化種子:當越來越多人不再用「算啦」,而是用「唔應該」,社會底線便會逐步修復。


社會層面的意義

香港面對的挑戰,不只是經濟或政治,而是文化層面的沉默。當「算啦」成為集體語氣,整個社會就失去了自我修正的能力。若要避免滑向冷漠與自保的惡性循環,唯一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裡,慢慢恢復對公義的直覺。


結語

「算啦」是一種自我安慰,也是一種無力的體現。但當它成為常態,便不再只是口頭禪,而是一種文化。

真正的務實,不是對一切不義都說「算啦」,而是懂得分辨哪些小事可以放過,哪些底線必須守住。只有當社會敢於說「唔應該」,我們才有可能走出冷漠,重建一個有尊嚴、有底線的共同體。

「算啦」文化,看似務實,其實是最昂貴的沉默。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曖昧時刻|書後感

曖昧時刻第七天|重見自己

曖昧時刻第六天|慾望與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