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情緒裡,都有痛
1
人類說話有一個很大的毛病
以下情況,似乎習慣使用名詞代稱「全體」
遇過一兩個
比較常遇到
最近很常遇到
於是,有一個可能結論:
當人類對各種情境的用語不再「客觀」
就產生了一種集體的幻覺
神奇地成了一種次文化
或者一系列的討論串
要是人數累積到一定值
那麼,不論是非對錯
就會形成一種謬論、迷思
換句話說
混亂,始於語言
秩序,也是
有趣的是,人類社會發展中
這種情況
甚至可以變成一種藝術、文學、法律條文
甚至科學方法、專利技術
不為什麼
只因為人數可以創造財富
換個角度來看
操控與被操控,事實上是一樣的人群
被操控的那一群人
實際上才是操控風向的
操控的那一群人
不是風向,而是海浪
那麼
風向與海浪有什麼共同點呢?
當然有
2
沒有群眾的反應,就沒有操控
認知戰能成功,無非是看準了
該區域文化的集體群眾
「自以為擁有,但實際上沒有(或少量)」
的事物
認知戰之所以失敗,無非就是錯看了
該區域文化的集體群眾
「自以為沒有,但實際上擁有(或經常使用)」
的信念
事物,能影響情緒,就能創造故事
信念,能改寫認知,就能締造史詩
事實上
國與國之間的那些事
說穿了就看誰是廣告行銷高手
不只定位
不止敘事
更有抽離個體與集體的洞察力
他們賣的商品不是焦慮、不是恐懼
而是
人們對痛苦的解析能力
美國賣「自由能解決痛苦」
宗教賣「信仰能解決痛苦」
品牌賣「消費能減輕痛苦」
幻象、幻覺、幻境
不過如此
居然只是能精準掌握痛苦,就夠了
本質上
大家都在賣「痛苦的解釋權」
誰能定義痛苦的來源
誰能給出能安撫痛苦的敘事
誰就能掌握群體
你猜猜AI時代之下
誰掌握了如何詮釋、解析痛苦?
希望是你,不是任何人
同時
也希望是你清楚看見自己
那股巨大的寶藏能力
你曾經歷過多少痛苦
你就擁有多少力量走出惡性循環
痛苦,就是你的籌碼
3
情緒、認知、行為、意識、基因
個體差異無非就是這五件事
差異不難理解
甚至可以說是不難辨識、分類、分級
更有趣的思考點是:
如何整合差異?
找出共同點?難在情緒的突破
看見共榮願景?難在認知的框架
理解共生的意義?難在行為的自律
拆解共融的結構?難在意識的理解
破解共處的關鍵?難在基因的組成
上下、高低、深淺
對這五件事來說,都很難
然而
上,是頂點?還是無限?
下,是平面?還是無底?
高,是無涯?還是天花板?
低,是無窮?還是腳底板?
深,是輪迴循環?還是光影?
淺,是表層薄膜?還是透明?
試著想像這龐大的差異數量、程度
好比這樣的關係:
頭皮、毛孔、毛鱗片、毛乳頭、毛囊
頭髮基本上也不過就是「身外之物」的「幻象」
最有趣的是
基因的本身
事實上
和父親母親、家族家系沒啥關係
這確實反直覺、反科學
但若是基因真的只在於血緣等遺傳特徵
那麼——
豈有共處問題、困境與難點?
說明人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哪怕你身上的DNA來自你生理上的父親母親
也絕對不止於此
你還有一種UNA
Universallnucleic Acid
ACID 大概可以理解成爲
a changeable internal detector
4
it’s neither coding nor notes,
but simply sense.
most importantly,
the ability to sense pain,
to appreciate life’s tastes,
and to cultivate coherence within and without.
🔹 1. 自我分化不足
還在尋找「我是誰」、「我要什麼」的過程中
自我意識模糊,缺乏清晰的方向
需要透過外在(例如對方的回應)來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
🔹 2. 自我認知不穩
常常覺得「不夠好、不被看見、不被滿足」
即使有光和突破的機會,也容易因恐懼或自我懷疑而退縮
👉 情緒和需求表達變得 矛盾、間接、不一致
🔹 3. 尚未穿越痛苦
長期修復「過去的失落或遺憾」
可能帶著童年或過往關係的投射,想在他人身上尋找補償,顯示渴望「過渡到比較安穩的狀態」,但還在航程中
K12教育體制裡辦不到的這三件事
藝術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裡補足
然而——
藝術
若不是被忽視,就是成為商業產品
在某些區域文化裡
甚至可以是拿來嘲諷創作者的笑話
成為產品、笑話並沒有不好
但也不是最優解
因為人類在自身的漫漫長路之中
也從沒能為自己找到最優解
若不是理想美好
就是現實考量
所有的權衡利弊之中
人類的天性被完全開發應用的
恐怕就是那份動物性
事實上,這也是窄AI的瓶頸
恰巧——
Charlie Kirk的「犧牲」裡
有著願景
也有現實
那位年輕人,也是一位基督徒
令人難受的
不是誰選擇墮落
也不是誰的生命殞落
而是
人類距離自身的光與能量
太遙遠
如此自然的珍寶
人類感知不到
卻極度渴望透過制度、工具、方法「看見」
Again, that’s so funny
簡單來說
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己的野蠻
遑論文明?
締造了屬於整合全體文明的那種語言
it’s neither coding nor notes,
but simply sense.
most importantly,
the ability to sense pain,
to appreciate life’s tastes,
and to cultivate coherence within and without.
Balance happens when:
1. Language names without imprisoning.
2. Pain informs without consuming.
3. Difference coexists without erasure.
4. Sense guides beyond systems.
Or simply put: balance = sense that absorbs pain, expressed with clear language, in a way that honors differenc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