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小记(海滨一夜)
我应该是醒了,却仿佛被困噩梦之中,呼啸的风雨与浓郁的黑暗裹挟着这间脆弱的小小房间。
白天这里是东南亚般美丽的海滩:蓝绿色的翠波在金色的沙滩边浮动,阳光明媚,绿树萦绕。我有幸蹭了甲方的网红“太空舱”,住进了能够三面看海、夜间观星的小小房间。可或许是出差而非旅游,心头依然挂满包袱。人躺在洁白的床上,却在担心床单干不干净;看着透明的玻璃窗,却凝视着斑驳的雨痕;望着窗外随风摇曳的树枝,注意力却在不断飞舞的黑色虫子身上;蓝绿色的海水漫过沙滩,节奏像自己的心跳一样平缓。我努力寻找着这种不协调的来源,原来是精致的外观下,到处都是敷衍的细节:厕所里时髦的电子马桶,却没有任何的置物架子;安装了智能语音系统,却对指令没有任何反应;满怀期待的打开头顶的观星天窗,却被掉落的枝叶挡住了视线……人在这间精致的房子里,仿佛一个被困在人造梦里的摆件,“你应该享受这一切。”
想到这里,觉得我的人生也不过如此: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粉饰着自己的外观(无论是能力还是外表),想让自己更受欢迎、更有价值,却在透支着自己的精力,最后只好草草了事,敷衍结束,过程的仿佛一切都在说“我太累了,我已经尽力了。就这样吧。”
又是加班到深夜。
听着海浪声,仍然兴致勃勃的打开天窗看星星。果然是暗夜社区,隔着交错的松叶,星星也依然清晰可见。
小时候在海边也曾看过星星,或许因为是北方的冬夜,觉得星星的光芒是白色的寒光。那时把夜空当成画布,努力的在星星微妙的联系之间描绘着我脑海里的故事,觉得他们之间离着那么近,整夜整夜的待在一起,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也一定会有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今躺在床上看星星,不知是否因为是夏夜,感觉星星发出的光都是南国温暖的黄色光芒。
星星是活的。闪烁就是它在呼吸的证明。
这样的闪烁会让人联想到清脆的叮叮咚咚的声音,兴致所在,唱起了《泪的物语》。
四周无人,我的声音和星星一样客观的存在着,没有评判,没有羞耻,只是某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认真听着自己的声音,发现这声音竟然比我认为的要甜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唱歌而不是说话的缘故),是一种很安静的声音。虽然用安静来形容声音很奇怪,但或许在海浪的映衬下,在星星清脆的光芒下,声音会显得更轻,也更凉。
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于是心满意足的沉沉睡下。
半夜,我忽然被一阵巨大的风雨声惊醒,一瞬间以为被卷入了未知的黑色风暴中,又或者是太空舱变成了潜水艇,而我已经在海里而不自知。神经立刻警觉了起来,奇怪的是,警觉让人更加冷静,或者是让周围的声音更大,耳朵很快分辨出来,这是暴雨打在房子金属外壳上的敲击声,不是深水海怪的咆哮。
确认了只是暴雨,我放下了心,低头才听见心脏在扑通扑通的剧烈跳动跳。
我拉开了一点窗帘,试图确认一下外面的状况,却只看到一片黑暗,分不出大海与陆地的边界,恐惧又一次淹没了我,觉得外面或许已经升起了铁幕般的巨浪,下一秒我的房间就要变成诺亚方舟。在想象的恐惧中,一种无法对抗的绝望再一次淹没了我,索性蒙上被子,将幻觉挡在柔软的棉花之外。
清早起来,外面一切如常,我的太空舱并没有变成诺亚方舟,大海仍然在金色的沙滩外泛着蓝绿色的翠波,平静的反复冲刷。
早餐时大家交流昨晚的风雨,J竟然丝毫没有察觉,“我是能在地震中睡过去的人哈哈哈”。果然人和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啊。如果我说我昨晚以为自己沉海了,会不会成为一个胆小鬼的故事被人笑话呢?
可是我仍然很珍视那份半睡半醒中,心脏因想象而砰砰跳的真实感受。
中午又一次路过海边,仍然忍不住掏出手机不断地拍摄,贪婪的想要带走那片美丽的绿色。平面的镜头对我毫无安慰,夜里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又一次涌了上来。
我责怪着自己的贪心,却也看清了:能够刻在脑海里的永远不是美丽大海的精准色号,而是一颗因暴风雨和海浪以及想象力而剧烈跳动的心脏——那种真实存在的惊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