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优先”的背后:参政党与文化防卫民族主义的兴起
日本社会秩序长期稳定,外来人口比例也相对较低。然而,随着移民在城市生活圈的能见度上升,原本隐而不显的文化焦虑正在浮出水面,成为部分中产阶层身份不安的催化剂。7月20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一股新型民族主义力量引起广泛关注。
在比例代表制中,一个立场鲜明、主张“日本人优先”(Japanese First)的在野政党——参政党,获得近3%的全国得票,在多个选区表现亮眼,尤其在东京北区、川口、埼玉等地成为牵动政局的关键角色。虽然参政党仍属边缘政党,但其得票分布与议题设定,标志着一种“文化防卫式”民族主义正在浮现。
移民可见度上升,触发文化边界焦虑
根据日本出入境管理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在日本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共约34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不到3%。其中,中国籍居民达82万人,主要集中于东京圈。然而,在一些特定区域,移民密度与文化存在感显著提高。例如在川口、新宿、池袋等地,中文标识、补习班和华人中介机构比比皆是,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原本只见于大城市外国人聚居区的文化现象,如今正向次级生活圈蔓延。在部分日本原住民眼中,这种变化不是资源争夺或治安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地盘”被蚕食的感受。
从经济威胁转向文化象征焦虑
不少研究指出,日本民众对移民的疑虑,主要源于文化而非经济因素。《现代日本电子研究期刊》的多篇论文指出,日本人对外来者的不安,多来自“文化差异感”与“身份模糊化”。大阪大学的研究也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担忧“礼俗误解”会造成摩擦,仅有不到四分之一认为移民会“抢走工作”。
这与日本近年的移民结构密切相关。通过购房、投资或经营签证取得长期居留者,主要是经济条件较优的中国中产阶层。他们不是底层劳工,而是在语言、教育与消费方面自成社群,在公寓、学校、商业街形成可见的“中文生活圈”。这类非贫困型移民,更容易引发文化层面的防卫反应——因为他们“看得见”,却不容易“被同化”。
文化秩序感动摇,引发“非敌意型”民族主义
社会心理学指出,“我们”与“他们”的区分,是群体认同感建立的核心。当“他们”不仅出现在街区,也掌握资源与文化主导权时,原住民的文化边界感就容易被触动。
这种新型民族主义不一定表现为排外,也不诉诸传统民粹经济议题,而是倾向于维持一种“内收式”的文化秩序——保住语言、礼俗与生活节奏的熟悉感。参政党在政见中反复强调“守护日本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心理的政治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绪并非来自弱势群体,而是出现在教育程度较高、生活稳定的中产阶层。他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熟悉节奏被打乱的隐忧。当这种情绪被政党语言转化为“文化防御”的诉求,就容易形成有效的政治动员,并推动地方性或议题导向型政党的突破。
亚洲各地共同课题:身份边界的再协商
放眼亚洲,日本的现象并不孤立。从韩国首尔的“汉江外来人口争议”,到新加坡收紧就业准证政策、强化“本地人优先”原则,文化与身份的边界正在成为新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轴。当全球化的轨迹渗入日常生活,当“熟悉的陌生人”成为邻居与同学,如何在多元开放与社会秩序之间找到平衡,正在考验各国的制度弹性与社会想象。
对于日本而言,关于“谁是日本人”的辩论已经开始。而对于整个亚洲来说,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在多元共处中,建立新的“我们”?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