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佛諮|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

子非魚
·
·
IPFS
·
靈性覺醒時代,助人工作者必備專書

■ 筆記

佛法與心理諮商

具體而言,佛法認為沒有一個實體不變的我,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我。因此,佛法並不否定「自我」,而是認為自我是因緣和合而成,處在不斷的變易中,正是很多痛苦的根源,因此生命的終極目標是了悟「無我」,而現代心理學是建立在實體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因此,認為有一個「實體的自我」。兩者的觀點有根本的差異存在。

然而在這漸修的過程中,按聖嚴法師的理論,轉化歷程會經驗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等四個階段。事實上,前三階段都是與建構自我和淨化自我有關,如若沒有前三階段的漸修歷程,是無法進入到消融自我的悟境。

所以,在建構自我和淨化自我的階段,心理治療的知識體系和方法是可以互為所用的。畢竟心理學歷經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洗禮後,產生與現代人的生活狀態較為貼近的語言和思惟模式,的確較易為人們所接受。


佛法在心理諮商中的應用

  1. 在諮商歷程中善用「止」、「觀」元素,在安定中看見自己

  2. 帶領來談者貼近苦境,在知苦、濡苦和觀苦中,體驗無常藏於執著之中

  3. 由「業感緣起」邁向「緣起性空」的過程中,體驗實踐良知良能的慈悲與智慧

  4. 以「願力」轉化「罪疚」與「業障」,以「因陀羅網」的概念自利利他

「止」是「安定輕鬆」,「觀」是「清楚明白」。對來談者或心理工作者而言,「止」是建立專業關係的基礎,因此以安定放鬆為根本,才能建構起安全信任的關係;而「觀」對心理工作者而言,更為重要,因為「觀」使工作者不易陷入各種投射,進而能對來談者的生命脈絡看清楚其來龍去脈,為轉化歷程作準備。


佛教、基督宗教與心理諮商之間的對話

King也指出,兩個宗教雖然看似差異大,仍然有一些可共通處,例如:

  • 佛教談憐憫,基督宗教談愛,兩者都是人在生活中對人對己的重要原則。

  • 佛教以冥想作為靈性或心靈成長的一種操練,基督宗教透過默觀祈禱,兩者也有其類似的功能。

Schmidt-Leukel(2005)指出兩個宗教都主張人要去除自我中心(self-centeredness),如此可以從痛苦中離開,得到自由與救贖。

  • 佛教的去自我中心就是對自我去執著,可稱為自我倒空或是無我。

  • 基督宗教的去自我中心,則是人順服神,與神一致,不以自我(或稱是背離神的自我)為中心,基督宗教也會稱此是人對自我的否定或是自我降伏。


結合薩提爾(Satir)諮商模式

楊蓓(2019)提到可將薩提爾(Satir)諮商模式與佛教結合,她認為薩提爾理論的冰山內自我價值感,是可以連結到靈性的;而存在主義的課題,例如面對孤獨感,也可以連結到靈性——當人在經驗孤獨時,有負面感受如孤單、寂寞、失落,但可以轉換到人獨處時的正向經驗如平靜、安定等——透過「止」的修行,這樣的正向感受與想法是可以慢慢產出的。

當代基督教靈修學者譚沛泉,也認為薩提爾模式具有很高的啟發性,其概念可以應用到基督宗教的靈性導引。這些都顯示出不同宗教/靈性傳統的靈性修練,與心理諮商和治療的某些觀點是謀合的,這使得宗教/靈性與心理諮商之間產生了對話或結合使用的可能性,這樣對話的趨勢正在增加中。


對正念的評價

楊蓓(2019)對於卡巴金使用正念,但不提到正念源於佛教的根源,是很不以為然的。對於卡巴金去除了佛教的起源與脈絡,將正念直接視為一種技術或方法應用在心理學與心理治療中,走向理性與科學化,楊蓓認為並不恰當。


■ 心得

書中指出,佛教「無我」的觀念與現代心理學所認為有「實體自我」存在根本差異。不過,我最近接觸拉岡以及後現代取向流派,發現這些理論或許能與「無我」觀念相容。而書中則是指出,佛教漸修的前三階段與建構和淨化自我相關,這部分與心理治療的知識體系可互為所用。

佛教亦可借鑑基督宗教的經驗。畢竟,神父或牧師在早期就扮演了類似心理師的角色。這種宗教間的共通性,也是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能夠展開交流的原因之一。以藏傳佛教的架構來看,分為: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而佛教、基督宗教與心理諮商三者的交集,最適切的切入點大概就是「菩提心」,或更精確來說是「世俗菩提心」。

此外,兩位不同宗教的學者也都提及薩提爾模式的兼容性,這也是我之後學習薩提爾理論時可以特別留意的地方。最後,我以前也和楊蓓教授一樣,對於卡巴金去除了佛教的起源與脈絡不以為然,而且MBSR或MBCT的費用也不低。然而,正念被直接視為一種技術或方法應用在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後,確實更容易被普羅大眾接受(如SIY),這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