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離職滿一個月

子非魚
·
·
IPFS
·
一個月就這麼過去了,這半年的安排也很緊湊。有時候會想,這次放風完,或許又要再關個十幾年,那下一次放風可能就已經接近五十歲了。

離職滿一個月,終於在月底抽出時間,和朋友到烏來走走。這段預計半年的休息期,其實也已經安排了各式課程。說是休息,卻比上班還充實,也有不少課程無法排進行程裡,像是每年一次的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危機災難悲傷輔導暨靈性關懷專訓課程、助人取向的NLP課程,還有正念相關的MBSR、MBCT、葛印卡內觀、正念動中禪,以及職涯相關的LDCC、CDA、CMDP等。

有趣的是,即使在出門走走的過程中,心裡仍會泛起一絲「好像在浪費時間」的感覺。明明知道自己應該慢下來休息,卻還是不免落入那種「休息也要檢核清單」的狀態,彷彿連休息都需要一個績效指標。

不過,我也隱隱覺得,這段日子可能是人生下半場中最快樂的時光。就像上半場最快樂的日子,是大學畢業前那段時光——加入梵體劇場、參與上默劇、無垢舞蹈劇場的訓練課程,以及法鼓山禪訓、葛印卡內觀、馬哈希禪法、太極導引、龍門丹道、神聖舞蹈、舞踏訓練……等等,那些豐富的身心靈經歷。

回顧這些令我感到充實且有意義的人生片段,或許可以說,我是一個熱衷於學習自我提升的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股動力也可能源自於「我還不夠好」的信念,也許吧?畢竟,一個覺得自己已經「夠好」的人,應該也不會特別想要變得「更好」。

當然,有些前輩也會提醒,如果自我提升的動力源於匱乏感,那應該回到源頭學習接納那個不夠好的自己。然而,有時我也會想:接納不夠好的自己,然後呢?有趣的是,我對being很感興趣,卻經常處在doing的狀態。那些內化的「應該」總會不自覺地將我們推離being,好像being就等同於躺平懶散、漫無目的或無所事事一般。諮商中運用的正念,似乎也更像是一種doing,而非being。

總之,一個月就這麼過去了,這半年的安排也很緊湊。有時候會想,這次放風完,或許又要再關個十幾年,那下一次放風可能就已經接近五十歲了。佛陀曾說,世間的快樂不過是「不那麼痛苦」的感覺罷了。一旦了解苦諦後,就像看了一場被劇透的電影,很難再沉浸電影帶來的體驗感了。

2025.07.31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