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第5堂)
創傷與真實界
佛洛伊德將創傷視為妨礙個體自由行動的東西,如同身體的傷口,讓人本能地迴避。榮格則以「情結」來描述這種迴避的機制。拉岡則認為,現代人與精神病患在心理結構上存在相似性,特別是在迴避真實問題上的共通性。他認為,創傷使人無法面對現實中的真實,進而陷入自我構建的幻象中。
在拉岡的理論中,「真實界」類似於康德的「物自身」或海德格的「存有」。它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一種無法觸及的存在。這種「無法觸及」與我們對創傷的迴避機制有相似之處。
拉岡的弔詭之處在於:我們以為真實的,往往是存在想像界;而那些看似最虛幻、最不可及的東西,反而才屬於真實界。真實界就像一個永遠追不到的人,或一個永遠無法抵達的彼岸。
閹割與小對體(object a)
人在成長過程中,為了融入社會而不斷修正自我,這個社會化的過程被視為「閹割」,主體性的加強來自於閹割的多少。在這個過程裡,個體必須放棄或排除許多原始的欲望與特質。榮格稱這些被排除的部分為「陰影」。
然而,拉岡的「閹割」有更深的意涵。他認為在閹割之前(例如嬰兒時期),個體並沒有主體性或自我概念,無法分辨自身與外界的界限。所以弔詭的是,拉岡指出:「我被閹割的恰恰是我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東西。」 這個「從未擁有卻又被閹割」的東西,就是小對體(object a)。小對體代表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欲望,它是堵住我們觸碰真實界的「東西」。我們常會將過度的情感投注到小對體上,將其視為彌補缺失的象徵。
無意識的本質
拉岡認為,無意識的本質就在於「意識不到」。他認為,傳統語言系統的侷限使得問題無法真正被解決。真正的變革和「大寫行動」,必須突破既有語言系統的限制,重新建構全新的語言與概念系統。只有如此,舊有的創傷才可能真正癒合。更進一步地,如果能在不同語言系統和框架之間自由轉換,就可以超越所有問題。
2025.08.16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