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哲學系列#10】從「孝順」到「自我拯救」:照顧者的覺醒之路
這是一篇不討喜的文章,因為它談的是「不孝」,或者說,一種拒絕被「孝順」綁架的清醒。
作為一個長期協助母親照護安排的人,我曾經努力建立制度、安排外勞、接洽中介、溝通資源,就是希望母親的生活能穩定,也希望我們這些子女,不需要隨時充當救火隊。但現實是——她不接受安排、不給配合、不給好臉色,然後等到問題發生,再用「你們怎麼可以不管」的道德壓力,把一切丟回來。
這種模式,不是個案。是結構性的問題,是「孝順」這個詞,在現代照顧情境裡早就變質的證據。
「你叫人照顧她,她就說你冷血;你自己照顧,她又嫌你管太多」
我曾經懷著善意想建立一個資訊與照顧的系統,讓混亂減少、衝突減少。結果換來的是不感激、還被指責是「控制她的生活」。但如果我們真的放手不管呢?她又會大聲說:「你們都不孝!」
我很清楚,她期待的不是長期照顧計畫,而是隨傳隨到的「急救包」。只要她開口,我們就該出現;只要她不開心,我們就該道歉;她的人生出現任何問題,我們都應該無條件幫她解決,否則就是不孝。
這不是照顧,是情緒綁架。不是關係,是役使。
孝順的真相:不是照顧制度,而是情緒勒索
所謂「孝順」,在她的版本裡,就是:你不能先安排好,因為她要保有主控權;你不能太遠離,因為她要有人當靠山;你不能不管她的情緒,因為她要有人當垃圾桶。
當我弟沒有事先告知她外勞休假的安排,她生氣。當我表明這安排其實是溝通過的,她指責我管太多。到最後,我只剩一個決定:從此不再出面,讓她自己與自己選擇的混亂共處。
這不是逃避,而是清醒。
存在主義告訴我:選擇就是責任,而不是推卸責任的藉口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過:「人是自由的,並且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母親選擇否定我們為她建立的照顧體系,否定溝通、否定協調、否定預設。那麼,從現在開始,她也要為這樣的選擇承擔結果。
她當然有權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她不能同時拒絕協助,卻又在危機出現時要求子女無條件付出。
自由,不代表你可以不顧後果地選擇混亂;自由,是你願意承擔選擇的責任。
尼采說的道德偽善,就是「孝順」的真相
尼采批判基督教道德是壓抑生命意志的工具。對我來說,華人社會的「孝順」也有類似作用:它不是愛的展現,而是讓子女服從、不敢違逆、不能說不的精神勒索。
我們被教育要孝順,但孝順的內容是什麼?誰決定的?
如果我建立了一套長期照顧制度,但她說那不是她要的,那我還要再「更孝順」到什麼程度?
原來,真正的孝順,是成為她人生裡的消防隊,任她差遣。
這樣的「孝順」,是披著道德外衣的支配慾望,是用長輩身分加諸的壓迫。
結語:我們不是不孝,我們只是開始對自己負責
我曾經相信,只要制度完善、資源配好、溝通清楚,就可以建立出一種「不委屈任何人」的照顧模式。後來才知道:如果對方不願意合作,那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那麼,我現在選擇這樣做:
我告訴自己,也告訴我弟,從今天起,我不再插手母親的事務,她要怎麼生活,是她的選擇,我不干涉;但她如果後悔,也不會再找我。
這不是不孝,而是一種存在主義式的清醒:我承擔我的選擇,她也該承擔她的。
百年前,尼采和沙特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可惜我們這一代還要親身跌撞,才終於學會應用。
但沒關係——至少現在,我開始活出屬於我自己的邏輯,不再讓傳統的道德桎梏支配我的人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