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AI 訓練分辨界線,學會拒絕但不推託
過去我總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事情沒做完心裡就不舒服。這讓我常常退讓、內疚,也容易被別人的需求拉得走向無限延伸。直到我開始用 AI 練習分辨界線,才慢慢學會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不是,以及如何在拒絕時保持專業而不讓人誤會我是在推託。
1️⃣ 外化模糊感受,釐清心理混亂
很多時候,我會遇到一些「怪怪的、不太好說清楚」的情況,像是情緒勒索、額外工作要求,讓我心裡有壓力但說不出為什麼。
我會把這些情況跟 AI 描述,例如:「業主希望我加班完成這件不屬於我職責的事情,但我覺得不舒服。」AI 會幫我分析事件脈絡,分辨這是否涉及責任範圍、合理性,以及可能的心理操作模式。
這個過程幫助我把模糊的感受具體化,從「感覺怪怪的」變成「這件事屬於 XXX,不是我的責任」。
2️⃣ 明確界線,不再因內疚退讓
分析後,我會跟 AI 討論界線設定的方法,例如如何說「不」又不傷人,或者如何表達拒絕時保持禮貌與專業。
當我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我的步驟是:
確認對方需求:先表達理解,「我明白你希望這件事能盡快完成」。
表明責任範圍:「這部分不在我的職責內」。
提供解決方案:「你可以找 XXX 部門/同事,他們會處理這件事」。
保持平和語氣:語氣中立、專業,不帶情緒。
這樣的表達方式讓對方明白:我不是故意推託,而是責任分工清楚,並提供可行方案。
3️⃣ 反覆練習,內化界線感
我會用 AI 多次模擬不同情境:業主提出額外要求、家人提出不合理請求、朋友的邊界模糊等。每次分析、練習後,我會調整說法、語氣、順序,直到感覺自然。
透過這種反覆訓練,我逐漸能直覺地分辨哪些是我的責任,哪些不是;也能在拒絕時清楚表達,維護自己的心理空間而不破壞關係。
4️⃣ 成效與心得
利用 AI 練習分辨界線後,我最大的收穫是:
不再因為內疚而無限退讓
拒絕他人時依舊保持專業、給出解決方向
心理能量不被無謂消耗,面對要求時更從容
我認為,界線練習不是冷漠或逃避,而是理解責任與分工的智慧。AI 在這過程中像一面鏡子,幫助我整理感受、釐清思路、反覆演練,最終讓界線養成成為日常自然而然的行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