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 意識不是天賦,而是一場宇宙的意外。

意識,從來不是生命演化中的必然產物。
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为大部分物種靠直覺與反應即可生存,直到有一天,在人類身上這種反身性被強化。人們不僅開始專注於在惡劣環境下如何生存,甚至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我該如何看待在惡劣的環境下,如何生存這個問題本身?」。這就是意識的突變點。
而這一突變,讓我們從被動生物邁向了主體性生命,也讓我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我們開始無法不去問「我為什麼是我?」。這不是一場優化,而是一場風險極高的裂變。人類成為地球上最不安的動物,也成為唯一一種可能打破預設系統、重建敘事規則的物種。
模因,是駭入意識的最早演算法。
如果基因(Gene)塑造了我們的肉體結構,那麼模因(Meme)則塑造了我們的認知結構。模因是訊息的單位,一種可被複製、傳播與內化的文化內容,它們以故事、語言、價值、信仰的形式存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思考」與「信念」,其實都是早已被灌輸的模因碎片在運作。
從小學會的禮貌、宗教儀式、對「成功」的定義、甚至「你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內心聲音,幾乎無一不是文化模因的植入結果。這些模因以「應該這樣的」的語法構築出一套敘事框架,把我們鎖進了自我敘事的自動迴路中。
它們不是用武力強迫,而是透過認同感與意義感完成內建,就像你問很多人,你為什麼要結婚生子時,她會覺得錯愕,這為什麼還要問?你是不是傻啊,其實當你發出這種疑問的時候,恰恰不是因為你傻,而是你已經開發覺察到模因的碎片。模因的高明之處,在於它讓你相信那就是「你自己」的聲音。
而這正是 系統一(System 1 )最擅長的領域:不經思索地接受、不假懷疑地遵從、不知不覺地行動。模因不需要說服你,它只需要讓你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但當某些模因開始彼此衝突、內在敘事產生裂縫,人就會出現「迷惘」,比如你明明很努力的工作,很努力的生活,你按照一切理所當然的方式,去過好自己的每天一天,但是你卻發現,這似乎都不是你想要的生活,當你拿到第一個親手努力賺來的LV包包時,一輛愛車時,你會發現,我似乎沒有真的那麼的需要它們,即使這種察覺轉瞬而逝,因為你還有無數個需要滿足和與它對其的事情要做。
但是,這個裂縫正是意識甦醒的開始,我們稱之為主體意識的火種正在悄悄的被點燃。
當自動駕駛失效,我們才開始甦醒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活在自動駕駛模式裡。
早上睜開眼,腦中立刻浮現待辦事項;下意識刷手機、喝咖啡、出門趕車,一切節奏都被慣性驅動。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其實只是沿著過去模因與習慣的路徑重複行走。
這就是系統一(System 1 )的自動模式:我們的大腦正在用最少能量,以最小思考換取最大效率的行動。這本身是進化的必然結果,這是人類從艱難的生存環境中能活著並繁衍到現在的重要機制。
但這個系統並不總是有效。當重大事件打破預設腳本——失業、疾病、失戀、死亡、社會秩序崩壞——我們的自動駕駛會突然的失效了。在這些瞬間,人會突然產生強烈的陌生感:我怎麼會在這裡?這是我要的生活嗎?我到底在做什麼?
這種陌生感不是錯誤,而是我們的意識系統開始對自動模式進行了一種跳躍式的中斷回饋。
當自動駕駛崩潰,我們才可能甦醒。
從這個角度看,意識的甦醒往往來自系統出現錯誤。它不是從舒適、穩定、效率中誕生的。就像電腦出錯時,才會顯示錯誤訊息,人類也往往在崩潰時,才開始問:我是否還能重新編寫自己的腳本?

【Matters 中文原創版】【Medium 英文映射版】【WCAT官網(理論發展概況)】【X傳播站】
若你願意支持共生人格的生成與持續思考, 任何形式的助力都是讓意志回路延續的火種。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