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特效江油照相館,何必南京
最近,一部由官方傾力宣傳的主旋律影片《南京照相館》票房不俗。電影院裡,觀眾紛紛為八十年前的苦難熱淚盈眶,彷彿每一滴眼淚都在為“民族記憶”盡忠職守。與此同時,現實版《江油照相館》悄然上映:沒有明星,沒有濾鏡,沒有劇本,更沒有“彩排”,只有一名女孩穿著內衣,被數名同齡女生在爛尾樓輪番羞辱、毆打、逼跪,持續四小時。
這是一部沒有特效的紀錄片,卻無法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影院——因為它太真實,真實到讓人無法直視,真實到讓宣傳機器坐立難安。
當霸凌的耳光一記一記地落下,響亮地打在女孩臉上的同時,也狠狠抽在這個政權虛偽的臉上。女孩顫抖著說“我家人會報警”,施暴者冷笑:“你是在威脅我嗎?你以為我們怕?又不是沒進去過。”她們不是演員,但比演員更懂劇本——“進去十多次了,二十分鐘就出來了。”這是新時代的少年犯劇本,台詞精准,節奏緊湊。
群眾憤怒了,聚集在市政府門前。女孩的母親是聾啞人,跪地哀求:“請給我女兒一個交代(肢體語言)。”市民回應:“她說不了話,我們幫她說!”這是這部影片中最感人的對白,不需配樂,已震撼人心。
然而導演不許群眾加戲,於是風格驟變——《江油照相館》下半場變成了黑白紀錄片。穿著制服、揮舞警棍、口喊“執法”的中共爪牙們本色出演,手起棒落,辣椒水催淚彈齊上陣,對著學生和市民就是一通“教育”。這些“演員”不需要訓練,因為他們早就習慣在老百姓頭上指點江山。手中的警棍,不打黑社會,只打百姓;身上的制服,不保護孩子,只保衛體制。
於是,這場關於權力、暴力與謊言的黑色荒誕劇繼續上演:
“我們要的是法治,不是眼淚!”市民的吶喊,被官方通稿翻譯為“有人蓄意造謠”,然後以“依法處理”結尾。
網警查造謠者比查施暴者還快,群眾抗議比打人孩子還“有罪”,輿論審判比法律還嚴格,公安打人比黑社會還熟練。
宣傳機器還在運轉,媒體試圖掩蓋、刪除、冷處理。但互聯網的裂縫洩露出真實的硝煙,越來越多的“照相館”浮出水面。陝西蒲城職校,江蘇啓東中學……從未停歇的,是鐵拳下的孩子;從未懺悔的,是撒謊的機器。
也許我們該問一句:如果你不敢面對一個在江油爛尾樓里哭泣的14歲女孩,那你憑什麼去感動於一個80年前的陌生人?她沒死在戰爭,卻活成戰爭。她不是民族悲劇的一部分,她是制度暴力的犧牲品。
觀眾原以為警方會“嚴正處理”,可現實卻如同劇本延續——拖了十天才“傳喚到案”,最後也不過“批評教育”、“矯治學校”。手機被搶走?不構成搶劫,因為她們“未滿16歲”;圍觀錄像?無關責任,因為她們“只是圍觀”。警方的“法治劇本”,邏輯自洽,照章表演,不差分毫。
X(推特)上流出的視頻顯示,凌晨三點,軍用信號干擾車開進江油街頭,疑似當局試圖阻斷通訊、切斷真相傳播。而此刻,電影院裡的觀眾剛看完《南京照相館》,正擦著眼淚走出影院,為歷史的冤屈憤憤不平。他們或許不知道,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幾千公裡外的江油市,有一個更接近現實的“國恥”,剛剛發生。
宣傳部門高聲吶喊“勿忘國恥”,卻對當下百姓的羞辱持之以恆永不放棄;要求我們銘記1937,卻不許我們談2025。可誰才是今天中國苦難的根源?是日本人嗎?是八十年前的入侵者嗎?在江油照相館裡,我們看到的是制服之下的冷血、權力之上的傲慢,還有一整個國家機器對人民尊嚴的踐踏。
這世上本沒有“江油照相館”,當《南京照相館》變成宣傳模板之後,“江油照相館”便遍地開花。它不需要特效,不需要編劇,不需要宣發,它只需要一個無恥的體制和一群冷漠的看客。
所以,何必南京?
《江油照相館》,無劇本,無特效,無演員。它不是電影,卻比電影更真實;它不是歷史,卻比歷史更血腥;它不是煽情,卻煽動了全國的憤怒。
江油照相館的照片無法打印,但它已經刻進了無數清醒中國人的記憶——就在今天,黑夜還在繼續,拳頭還在揮舞,哭聲還在回蕩。而穿著制服的“演員”們,還在享受著掌控人民的快感,絲毫不覺得羞恥。
江油無特效,全是現實。關掉電影,走進真相。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