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教導誰?
一、語氣的單向性:由上而下的默許
在多數華人文化背景中,「教」與「聽話」構成一套完整的語氣結構。從家庭到社會,從職場到政壇,總有一種語氣不言而喻——年長者自動擁有話語權,年輕人則應虛心受教。
這種語氣秩序表面上建立在「經驗」之上,實際上卻往往成為壓抑變革的工具。年輕人對世界的新觀察、新語彙與新技術,經常因為「你仲細」而被否定。當「應當尊重長輩」成為預設前提,反過來問一句:「長輩應當成為怎樣的人?」就會被視為不敬、冒犯,甚至「越級挑戰」。
例子:許多公司裡的「老大哥」,以「過來人」身份否定年輕員工提出的建議,即使後者的知識更新、數據更精準。理由不是內容錯誤,而是「講嘢唔夠份量」。
二、長輩的責任為何從未進入社會語言?
我們的社會教育習慣告訴下一代要「守規矩」、「尊師重道」,但很少教育上一代要「懂得反省」、「更新觀念」。
在許多家庭衝突中,當父母情緒化言語、過度批評或操控孩子時,子女一旦回嘴,立刻會被斥為「冇大冇細」。
社會語氣上將「長輩」與「正確」、「勞苦功高」緊扣在一起,導致只要你是長輩,你的缺點就可以被理解;反之,年輕人必須完美表現,否則便是「不成熟」、「唔識做人」。
例子:家中爭執中,父親不分青紅皂白怒罵子女「冇用」,但一旦子女理性回應,母親即說:「你點可以同你老豆咁講嘢?」
三、失語的中間世代與沉默的遺產
中年一代,夾在上一代的壓力與下一代的期待中,成為語氣結構中的「緩衝帶」。
他們既要承受來自長輩的壓力(房子、事業、結婚),又要肩負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卻沒有任何社會語言去承認他們面對的困境。
代際不只是生理年齡的差異,更是語氣權力的分配。如果社會無法同時檢視不同代際的責任,那麼這場所謂「代溝」永遠只是單方面的責怪。
例子:疫情期間,許多子女希望父母減少社交接觸,但父母反斥「你識咩呀?你大過咗未?」結果演變成激烈衝突,表面是防疫觀念之爭,實則是語氣主權之爭。
四、我們需要語氣上的代際民主
若我們渴望社會更成熟、更共融,便須打破語氣的「單向流動」。長輩不再只是講者,也應是學習者;後輩不只是聽者,也該是建議者。
建立代際民主,不代表抹煞尊重,而是讓尊重從盲目服從轉化為雙向理解——從「我講你聽」,轉化為「我哋可以對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