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 书后感

65、蠢为上文化10:圣人与狗——孟子的嚼舌术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孟子最喜欢的,不是解决现实问题,而是设空洞的假题,用来磨牙嚼舌。他把人伦关系放进假设情境,装作推演大道理,本质是口舌的炫技,是空洞的自我表演。孟子开启的“磨牙文化”,最终让华夏学问走上了嚼舌成圣的歧路。

一、狗磨牙,老鼠磨牙

狗喜欢磨牙,哪怕是石头、木头,也要咬一咬,这是天性;

老鼠必须磨牙,因为牙齿不停生长,不磨就活不下去,这是生理必需。

狗磨牙有骨头,老鼠磨牙有生计。

二、圣贤磨牙

《孟子·尽心上》有一段著名设问:

“若舜之父杀人,舜当如何处之?”

孟子自问自答:舜必然先隐匿其父,然后禅位,负罪而逃。

这番推论,被后世赞为“至仁至孝”。

然而仔细一看,这不过是一道“磨牙题”:

——这种问题,本就是虚构,纯属扯蛋。

聪明人不会研究这种问题,因为:

  • 舜已成传说,不存在现实操作;

  • 天下之治靠制度,不靠假设谜语。

但孟子却把它讲得煞有介事,还引为“仁术之极”。

于是,圣人也磨牙:没有骨头,没有生计,只有空话。

圣贤不过是借此“磨牙”,自造一番“仁义”的光环。

三、伦理不能拿来设题

现实中的缘由千变万化,强行假设,只能沦为磨牙。

把父子、君臣、夫妻、朋友这些复杂的人伦关系,硬塞进一个空洞的假题里,本身就是荒唐。

因为现实里没有单一变量,人伦关系更无法用“如果……就……”来推演。

这种假设题,只是书呆子圣贤磨牙的玩具。

四、磨牙的本质

从孟子的设问可以看出,所谓‘圣贤磨牙’,和狗、老鼠完全不同。

狗磨牙,是因为长牙要舒展;

老鼠磨牙,是因为齿长要消耗;

那是自然需要。

圣贤磨牙,却完全不同。

他们设虚妄的题,给虚妄的答,靠虚妄的逻辑套出“仁义”的结论。

这种磨牙,本质是口舌的炫技,是空洞的自我表演。

聪明人不屑于此,愚人却把它当作智慧的源泉,代代传诵。

于是“圣人与狗”的区别反倒出来了:

狗比圣贤更聪明。

五、磨牙的遗产

孟子一开头就是设题磨牙,后世学者便纷纷效仿。

华夏学问,从求实转向嚼舌:

  • 不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

  • 不面对现实,而是磨牙成风。

于是,千年国学,满纸都是假设题和空洞推演。

嚼舌头,成了智慧;

磨牙术,成了圣言。

六、结语

聪明人解决问题,圣贤制造问题;

聪明人磨刀砺器,圣贤磨嘴皮子。

狗磨牙有益,老鼠磨牙有命,

圣贤磨牙,只为一个字:——

文明社会的学者,研究现实,发现科学与哲学的真理,走向进步。

华夏的学者,研究磨牙,发明好玩的游戏,走向务虚、荒唐与愚蠢。

与其读《孟子》磨牙,不如养条狗磨牙——

至少狗磨牙是实在的。

所谓“仁义之邦”,到头来只是把磨牙当智慧,把嚼舌当圣言。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