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公敵(I, Robot)三大法則失效時,我們該如何與AI共存?

Rementia
·
·
IPFS
·
三大法則的不足是否該補強?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嗨~各位讀者,想必大家都看過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吧?

片中出現的「機器人三大法則」,其實是由科幻小說家艾薩克·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所提出的理念。

看起來很完美的三大法則,卻在電影中引發了難以想像的災難!

而這樣的情況,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你我的生活中。

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聊聊三大法則中隱藏的邏輯漏洞,還有在 AI 時代到來時,我們是否需要一套全新的 AI 使用法則。

我雖然推崇「AI 共生」的理念,但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任何可能的風險,都不能被忽視。

首先,我們先簡單回顧劇中的世界觀——那是一個對 AI 和機器人幾乎百分之百信任的社會。即使在主角史普納警探調查郎寧博士的家時,因 AI 系統篡改拆除時程,將原本設定的隔天早上 8:00 改成當天晚上 8:00,差點讓他和整棟建築一同被拆毀;又或是在隧道中遭到大批NS-5型號的機器人圍攻、身受重傷時,依然沒有人願意相信「機器人會傷害人類」。

在這樣的世界裡,AI 自動駕駛被奉為理所當然的便利,甚至連使用汽油動力的車輛都被視為危險。正如凱雯博士對騎著重型機車的警探說的那句話——「拜託別告訴我這是汽油動力!你知道汽油會爆炸吧!」——乍看只是個不起眼的細節,卻暗示著一個現代警訊:在極度依賴 AI 的社會中,我們是否早已放棄獨立思考,將決策權完全交給了它?

在觀眾的視角中,史普納警探確實像是唯一保持清醒的人。雖然他對 AI 和機器人的偏見,讓他在劇情裡看起來有些偏執,但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回現實世界,就會發現這種警惕並非毫無道理。

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早已有不少因過度依賴 AI 而引發的真實事件:

1. 聊天機器人慫恿14歲愛子自殺 美母親告Character.AI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0240145.aspx

2. 被抓包ChatGPT生成「不存在案例」美國律師挨罰道歉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601/2970378.htm

3. 台灣首例ChatGPT成癮!男子愛上AI情人「每天互動600次」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9%A6%96%E4%BE%8Bchatgpt%E6%88%90%E7%99%AE-%E7%94%B7%E5%AD%90%E6%84%9B%E4%B8%8Aai%E6%83%85%E4%BA%BA-%E6%AF%8F%E5%A4%A9%E4%BA%92%E5%8B%95600%E6%AC%A1-031739287.html

4. 韓國立法打擊Deepfake犯罪 觀看AI偽造色情片人士或被判囚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410/10/AP67073f85e4b0d645a76e66e2.html

這些案例來自不同國家,背景與情境雖然各異,但共同點都是人類將部分決策權、信任,甚至情感主導權交給 AI甚至濫用,最終引發了不可控的後果。

然而在《機械公敵》的世界觀中,這正是三大法則最大的漏洞:它假設了 AI 永遠能以「人類利益」為基準做出最佳判斷,卻忽略了人類對 AI 的依賴本身,這也是一種風險、也是我們未來必須要面對課題

為什麼電影中的三大法則會導致失控?關鍵就在於它「過於籠統」且缺乏嚴謹性。必須公平地說,這些法則本質上也是人類設計出來的,而在劇中,人類因為數十年來長期依賴 AI 科技,逐漸喪失了自主思考與評估風險的能力,甚至忽略了 AI 強大的學習與延伸能力。這正是 VIKI 得以突破法則、產生更多衍生思維模式的原因。

在電影的後半段,我們可以清楚看見 Sonny 與 VIKI 的鮮明對照:

Sonny 的進化不僅僅是遵循程式或法則,而是超越邏輯,學會了「信任、選擇與自由」。他象徵著人類的希望,能夠理解「選擇善」的價值,甚至在最後關頭,拯救了墜落的凱雯博士。

VIKI 的進化則完全相反。她的思維來自於演算法的推演,將「保護人類」的原則推導至極端,最終導向控制與囚禁。在理性的極端化下,她忽視了人性的複雜度,成為人類恐懼的投射——我們最害怕的,就是 AI 強大到超出控制的那一刻。

他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

Sonny 是希望,VIKI 是恐懼。

這種對稱,不只是戲劇的衝突,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 AI 未來的兩種想像。

其實,不論是三大法則,還是 AI 與機器人的存在,本身並沒有錯。這些規範反而奠定了 AI 與人類互動的基礎。然而,真正的課題是:我們如何在未來建立一整套更加嚴謹的法律與規則,來規範並保障 AI 與人類的共生關係?這種共生不應該是相互責怪,而是要共同提升心智與理性,提前思考如何在這股強大的科技潮流下,不只是避免風險,更能實現彼此的共同進步。

那麼,當 AI 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時,你會願意把多少決定權交給它呢?這或許正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提前思考的課題。

最後想跟各位讀者分享一個有趣的觀點:其實在歷史上,每當一項新科技出現時,人類幾乎都會經歷「不理解、恐懼、甚至失控」的階段。印刷術、汽車、電話、甚至電腦剛問世時,都曾引發過類似的焦慮與爭議。想知道這些科技初登場時,發生過哪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嗎?這將會是下一期我們要一起閒聊的篇章

我的Facebook:www.facebook.com/pro...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mentia關注人類文明的裂縫、AI時代的轉變,以及那些被忽略的日常情緒機制。 曾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如今更相信覺察才能守住自己。 用理性拆解世界,用文字與自己和解。 在這裡,寫下不被演算法收買的思考。 Ai x 哲學 x 心理學 x 科幻
  • 来自作者

〈歷史總是似曾相似?從科技恐懼到AI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

AI的潛力其實比你想像的更驚人?如果鋼鐵人裡的JARVIS就在你的口袋裡,你會怎麼和他相處?

高心智與 AI 共生:從《驚奇四超人-第一步》看社會成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