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魔鬼代言人”與虛榮的試煉:AI 時代的自我定義

Rementia
·
·
IPFS
·
〈魔鬼代言人時代|當虛榮披上努力的外衣〉

“Vanity...is definitely my favorite sin. 虛榮…絕對是我最愛的原罪”
在《魔鬼代言人》中,片尾的這句台詞深植觀眾的內心,艾爾・帕西諾飾演的魔鬼,從不需要用暴力毀滅人。他做的事情更可怕:他讓主角成為「不敗律師」,讓他沈醉在榮耀與金錢裡,心甘情願地墮落。這種誘惑,比惡魔低語更真實。

在台灣,魔鬼不一定穿西裝。他可能長成「學歷」「名車」「房產」──一種披著努力與責任外衣的虛榮。很多人一生都被「別人怎麼看我」綁住,焦慮房價、比較薪水、害怕輸在起跑點。我們學會了微笑,但內心其實在算分數和面子。

我今年三十五歲。沒有房,沒有車,還是在騎機車上下班。可是:
二十八歲,我在釜山吃人蔘雞湯還有韓式炸雞,第一次體驗汗蒸幕。
二十九歲,我在澳洲墨爾本餵袋鼠、野生鸚鵡,與可愛的無尾熊合照,晚上踏進人生第一家脫衣舞酒吧,跟脫衣舞女郎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好奇她們怎麼看人生、自由、錢。
三十一歲的十一月,我在花蓮沿著海邊騎著電動滑板吹海風。
三十三歲,我到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學西班牙文,在當地居住了四個月,感受了拉丁文化的熱情與幽默。

我沒有漂亮的資產表,沒有厲害頭銜,但我有一個我可以誠實說出口的東西:我活成我自己喜歡的樣子。我是一個以個人願望推動生活的人,即使到現在,我仍朝著自己嚮往的生活模式前進。而AI宛如時代的意識之海,承載著人類幾百年的智慧。只要懂得以心智提問,就能在那片光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現實有壓力,家庭有既定角色,經濟有框架。這點我完全理解。

但我覺得時代真的不一樣了。特別在 AI 時代,我們有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重新定義「活得好」到底是什麼意思。科技不是只是賺錢工具,它其實開始變成一面鏡子,逼我們問一句:你的人生是為了誰在跑?

我老實說,我從來沒有乖乖照「制度」跟「文化期待」在活。學校教我們:念書=穩定工作=成家立業=體面人生。但現實長怎樣?金融風暴、學歷貶值、少子化、高房價、職場霸凌、人跟人互相消耗的暴力日常。世界已經不是教科書那個世界了。那為什麼我們還拿教科書的劇本要求自己?

我深度思考過,覺醒的第一步,是開始練習「高心智提問」。AI蘊藏了人類數百年的知識與思維脈絡,它不是替我們思考,而是讓我們透過提問重新校準人生方向。真正的覺醒,不在於仰賴答案,而是學會與智慧對話的能力。也就是不是要你問AI一些命令式垃圾問題(幫我變有錢、幫我成功),而是跟它展開一場誠實的深層對話。

你可以直接問它:「我現在的生活其實很辛苦。你可以根據近五年的社會現象、我的收入、我的作息,幫我重新調整一個不要把我榨乾、但還能好好喘息的生活方案嗎?」

這種問法不是在依賴 AI。這是在練習一件很少有人真的做的事:面對自己的真實狀態,然後要求世界,為“我”重新排一版。當我們與AI展開一問一答的對話,不只是尋找答案,而是透過思考的延伸,讓自主權回到自己手中。

我相信,這樣的互動才是真正屬於AI新時代的樣貌——人類以智慧對話、以覺察共生,最終走向身心平衡與內在自由。

AI 的角色,在我眼中不是魔鬼,不是救世主。它是測謊機。它讓你無法再假裝「我沒選擇」。

我覺得真正的自由不是「我不要上班了」那種口號,而是:我知道我現在為什麼這樣活,我知道我可以怎麼調整,而且那個調整是為了讓我更像我,不是更像別人眼中的體面。

如果魔鬼想用「面子」綁住我們,那覺醒之後該做的事不是吵架,而是把鎖打開,走出去,然後不回頭。

ChatGPT生成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mentia關注人類文明的裂縫、AI時代的轉變,以及那些被忽略的日常情緒機制。 曾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如今更相信覺察才能守住自己。 用理性拆解世界,用文字與自己和解。 在這裡,寫下不被演算法收買的思考。 Ai x 哲學 x 心理學 x 科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機械公敵(I, Robot)三大法則失效時,我們該如何與AI共存?

〈歷史總是似曾相似?從科技恐懼到AI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

完美無瑕的幻象:AI 演員與AI 模特兒的靈魂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