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与半空的生活,慢慢忘了

文倩
·
(修改过)
·
IPFS
·
假如,假如給你完整的自由

好久沒這麼驚喜了,謝謝Matters組織七日書「重構生活」。剛讀完作者的書,仍出不來

下面一篇寫于10月20日晚間:

今天的香港仍然是個呼嘯山莊,挺適合想寫的人與事。

假如,假如給你完整的自由,一個人,一間屋,在山與海的村莊里。

“在這里,我不是誰的孩子,不是誰的母親,不是誰的妻子,不是誰的愛人。不是試圖寫作的人,不是試圖閱讀的人,不是努力生活的人,不是放棄生活的人。” ——《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周慧著

真的是一個人,一間屋,在山與海的村莊里;沒有全職、兼職也沒有,不想討好。

如果,有一個時間的話... 她過了十年。

飛地出版

一位可能是倔強或執著的作者,湖南女性,1974年生。有一種孤單又盈滿的天然感。

其實這些天,我一直被10月19日星期天的午間偶然聽到的播客震撼甚至擊中了。

她一下成全、歷經了我所有的想象,並且以一種極致、甚至是死嗑到底的勁兒;和友人交流的播客里,她說,我就要看看命運到底要把我帶到哪里,扔到哪里……宇宙

小宇宙播客

她接著說:“我不需要以後的日子好一些,但也不想承受再壞。”

每一種生活的滋味,更多是冷暖自知。

生活,別人以為你在過的生活,自己正在過的生活,你想要過的生活。

當代牛馬不是一種容易的生活;另一廂“躺平/裸辭”十年,只有閱讀、寫作、跳操、看湖光山色,感受季節的作者形容 “擁有無窮無盡的自由確實是災難,不可能擺脫,你得每時每刻往里填東西,你很清楚你就是由這些東西組成的,你得負責。全責。

是的,踐行著數字遊牧,半自由半工作,我也經常感受著前人和我說的話:you can do everything, you can anything, finally you do nothing.

自由需要自律,自律帶來自由;反之看似什麽都可,卻一事無成;沒落的生活揭示了生活

失去平衡,都不是一種容易的生活。

一些作者資料補充:

1974年生,十八歲外出打工,過著汲汲營營的日子,因為工作變化與對現實生活感到疲倦。2014年,辭去工作,離開都市,前往深圳東部的「洞背村」,依靠最低限度的花費,在獨自生活之余,重拾筆桿。

“本來只是想在洞背村過渡下,山里風景太美,生活節奏很慢,過得實在太舒服了,簡直舒服到爆…再一晃,年齡大了也更不好找合適的工作了,索性就再也不回城里了。

人也可以不下定某種決心去生活的,只是自然地存在著,像一株植物一樣。”

有一種王陽明「岩中花樹」隱喻里的東西。

但也不是完全白手起筆的。她經常在閱讀,陸陸續續地寫東西,而且住的地方也不乏一些文化人士。

比如深圳著名的獨立書店“舊天堂”的創始人就住在那帶。還有詩人及在香港《大公報》擔任翻譯的黃燦然老師。

他們都住在深圳大鵬地區的洞背村。大鵬這個地方,距離上可能類似六環外之於北京,從深圳市中心開車過去差不多要一個小時起步;地理上依山傍海,擁有深圳最好看的海景風光。

洞背村 周慧攝

香港著名詩人黃燦然後記:她拼搏著不去拼搏,終於贏得沒有財富的自由,過上「使貧窮微不足道的生活」。

原來有人過這樣低欲望的極簡生活,這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相關小宇宙/蘋果播客:「不止讀書」@为什么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文倩世界公民,出生福建,台港成長; 5年香港線下社區工作 2021年大涼山支教教師(NGO);2022年環球旅行&旅居 2023年海南島Ted演講者; Freelancer數字遊牧,社群運營 公眾號:應無所住2020 疫情三年,一個女生的全球生活漫遊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去把手弄脏,要把「手套」摘下來-重構生活1

在場非虛構獎學金作品發佈會,Day1小感

11.1 生命力系統日記開跑,開啟你的源頭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