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暴力成为理所当然:一个庇护所里的真实故事

冬月小六
·
·
IPFS
当暴力成为理所当然,不只是家庭悲剧,而是社会、文化与心理的交织。本篇真实故事带你走进庇护所,揭开女性为何一次次陷入暴力关系的真相。
当暴力成为理所当然:庇护所的真实故事与女性觉醒

在庇护所的那段日子里,我常常坐在走廊,听着不同房间里传来的故事。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氛围:空气里混杂着饭菜的味道、孩子们的哭声、女人们压低的抽泣,以及心理辅导室里一遍又一遍的安慰与鼓励。

那些日子里,我遇见了来自各个背景的女人。有年轻的妈妈抱着婴儿无处可去,也有挺着肚子的女孩,还没来得及体会母亲的喜悦,就先被迫面对恐惧。有人带着孩子东奔西走,有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不愿开口。她们的眼神里有麻木,有惊惶,也有一种不敢流露的悲伤。

在厨房、在楼梯口、在狭小的房间里,我听过无数支离破碎的片段。
有个女人告诉我,她的丈夫每次动手前都会冷冷地质问:“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吗?你是在挑战我吗?”
还有一个女人,身上三根肋骨被打断,但她依旧低声对社工说:“其实他平时也挺好的,只是喝醉酒才会这样。”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一群幸存者的遭遇,并不是所谓的“运气不好”或“爱错了人”那么简单。那些施暴的人并不是孤立的疯子,而是一个系统的产物,是家庭、文化和社会共同默许甚至纵容出来的暴力延续。

于是我开始反思:
为什么我们会走进这样的关系?
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原谅?
为什么要等到浑身是伤,才下定决心逃走?

这些疑问,随着在庇护所里的观察和倾听,我渐渐看见了三个深层的原因。


一、社会文化的束缚

在我们成长的社会里,女人几乎从来没有被允许完整地做自己。

小时候,大人们教导我们要懂事、要温柔、要体贴,男人才会喜欢。长大以后,又被劝说要忍耐,婚姻不是说散就散,尤其有了孩子,更要“为了家庭”委屈自己。

暴力并不是从拳头落下才开始的,它常常在第一句“你是女人,应该……”中就已经悄然发生。

我记得庇护所里一位幸存者,她原本是公司主管,事业有成。但婚后她被丈夫要求辞职、限制穿衣、控制支出,连买菜的钱都要一一报账。她以为这只是家庭磨合,直到有一天被丈夫狠狠推倒在地,脚重重踩在她的肚子上,还骂她“你这个女人永远不懂事”。

那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家庭牺牲”,不过是一步一步被压碎的过程。她不是因为爱错人,而是因为社会从未教会女人:我们有权拒绝,有权离开。


二、家庭背景的烙印

庇护所里有个只有二十一岁的女孩。她说,她童年里最熟悉的动作就是帮母亲冰敷脸。她早早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害怕,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是伴随疼痛的”。

所以,当她遇到一个喜欢摔东西、砸门的男友时,她并不觉得异常,反而替他开脱:“他只是脾气急,其实心很软。”

这就是创伤型依附的可怕之处。一个人若从小就在暴力中认识“亲密关系”,那么长大后很可能把伤害当作正常,把争吵与控制视作爱的证明。

很多幸存者并不是喜欢被虐待,而是她们从未在原生家庭中学会过什么是平等、尊重和温柔的爱。她们在缺失中长大,在缺失中寻找,最终又跌进了另一场缺失。


三、心理上的困陷

施暴者并不总是赤裸裸的恶,他们往往极有技巧地操纵人心。

我听过一位中年女人的讲述。她的丈夫每次打她后,都会送花、下跪、流泪求饶,甚至在孩子面前演出一场“我已经悔改”的戏剧。她曾带着孩子逃离,但在孩子的哭喊和自己的愧疚中,还是回去了。结果不到一个月,她又被打断了鼻梁。

这种反复折磨下,很多女人逐渐丧失了自我价值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再忍耐一下就能改变一切。慢慢地,她们陷入心理学所说的“习得性无助”——一次次逃离失败,让人相信命运根本无从改变。

她们不是不想逃,而是已经忘记了自己值得更好的未来。


写在最后

庇护所不是牢笼,却聚集了太多被困住的女人。

我们不是坏,不是笨,更不是活该。我们只是被困在一座由文化、家庭和社会共同建造的迷宫里,苦苦寻找出口。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痛苦,或者身边有人沉默地承受,请记住,你不是孤单的。我们是一群正在觉醒的女性。

这个世界也许永远欠我们一个道歉,但我们绝不能再欠自己一个自由的未来。


💡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面临暴力,请记住:你并不孤单。
👉 内部推荐阅读:[Silent Justice 专栏](winter6.com/silent-j...)
👉 延伸阅读: [马来西亚家暴法令(Domestic Violence Act 1994 – Act 521 全文 PDF)](tcclaw.com.my/wp-con...)

👉 推荐资源(外链,DoFollow):
- [Talian Kasih 15999](www.kpwkm.gov.my/) – 官方 24 小时求助热线
- [Malaysian Bar – Legal Aid Centre](www.malaysianbar.org...) – 法律援助
- [WAO – Women’s Aid Organisation](wao.org.my/) – 社会关注度最高,但部分幸存者反馈服务体验差异极大
- [WCC Penang – Women’s Centre for Change](wccpenang.org/) – 拥有多年历史,但对幸存者的理解与回应,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 注释:以上 NGO 链接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我们鼓励读者在寻求帮助时,结合官方热线、法律援助及可信赖的个人网络,谨慎选择最适合的资源。


📣 如果你读到这里,请帮我做三件事:

  1. 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认识的每一个人。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面对的不是坏人,是冷漠系统。

  2. 如果你也是幸存者,请你知道:我看见你。我相信你。我们不是孤单的。

  3. 如果你愿意支持我继续写下去、支持我和孩子生活的基本开销,请点击以下链接。
    🖤 Ko-fi / Go Get Funding 链接
    ✍️ 签署 #JusticeForSurvivors 联署请愿
    🌐 winter6.com|我用残破的灵魂搭建的文字避风港

我还活着。所以我会继续写下去。哪怕写的过程像撕开伤口,我也不能再沉默。


🎧 Winter6 精选疗愈音频|建议边听边读:
💿 有些故事,需要静下来的时候听,有些情绪,需要一首旋律陪你慢慢走过。
▶️ 点击播放试听音频(3 分钟):

Inner Light 1

24年的精神虐待,没有留下伤口,却足以摧毁一个人。

🪶 若你喜欢这段旋律,请前往 YouTube 聆听完整版:
👉 点击前往 YouTube 完整播放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冬月小六✍️ 用文字为女性发声,用故事为自己疗伤。 離婚、重生、母親、夢想,不再沉默。 Matters 是我為自己點燈的地方。 🔍 關注自我成長、社會觀察、親密關係與女性命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当同情有了界限

马来西亚的保护机制,是个无声的刑场

24年的精神虐待:不是伤口看不见,就不叫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