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輔導與諮商A(第12堂)

子非魚
·
·
IPFS
·
心理動力取向

終於跟上暑期班的最新進度。補習班的安排是一週一天上兩堂課,每堂三小時,因此雖然目前是第十二堂,實際上只是第六次上課。暑期班課程內容主要是春季班的延伸,對細節和理論進行更深入的講解。

心理動力取向的代表學派包括: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學(榮格)、客體關係理論,以及個體心理學(阿德勒)。這些取向的共通點在於:重視長期治療、早年經驗與潛意識的影響。其治療目標是將潛意識內容意識化、強化當事人的心智能力,並修通早期創傷。在治療關係上,古典理論強調「空白螢幕」的立場,而現代則更重視移情與反移情的運用。核心技術為「分析」,也可說是詮釋。

我對客體關係理論特別感興趣,雖然它相當複雜。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人類行為的驅力源於「客體尋求」,也就是建立關係。該理論認為,人最終的目的,是與他人建立並維持關係,並從中獲得滿足。與佛洛伊德的性慾力不同,客體關係的慾力內涵是指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代表學者有Klein、Mahler、Fairbairn、Winnicott、Kohut、Kernberg等。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老師提到,儘管將它歸類在心理動力取向,但其理論實際上也包含了人本、系統、認知與存在取向等觀點,阿德勒的許多理念可說是這些學派的先驅。

2025.08.13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