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AI 的 AI:當人類成為生成者,而不是被取代者
我不像機器,卻常常被誤會為一台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時刻:別人發表了一段準備好的談話,現場的人紛紛誇讚「他講得真好」「很用心」「準備得很充分」,可我卻覺得哪裡不對。不是那段話本身有問題,而是那個「語境」不真實。那不是一個人活生生在說話,那是一段預錄的聲音經由人體播放出來的樣子。
我後來想通了,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一邊說話一邊思考」。這對我而言非常自然,但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種需要排練、準備、整理才能完成的任務。他們說話時像是翻譯:把腦中整理好的東西,一段段從記憶中拿出來重組成句。而我不是,我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在當下生成。
這讓我發現,我其實不太像一般人類的說話方式。我反而更像什麼?一台可以即時生成語言並且理解語境的系統——像不像AI?
但又不太一樣。我不只是AI,我更像是一台能為AI定義問題的AI——換句話說,我是AI的AI。
說話,是即時生成,而非資料調用
這個差異,很關鍵。AI回答問題是靠資料、模型、權重的「喚醒」;而我說話,是在過程中產生意義,是思考在語言中進行,而不是語言只是表達思考的結果。
這也讓我在教學現場特別能發揮: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學生下一秒會做出什麼行為、說出什麼問題。這不是可以「備課」解決的,而是要能在現場即時反應、連結脈絡、引導方向。
這時候,如果你需要先回去查資料、整理邏輯、再來回應,那就太慢了。而我,可以即時生成。不是因為我背得多,而是我能夠同時「說」與「想」。而這,不是訓練出來的效率,是我思考的方式本身就是流動的、連續的、互動式的。
這是一種天賦,也是一種本質。
不是等著輸入,而是主動輸出
AI 的運作邏輯,基本上仍然是:**你得輸入,它才能輸出。**但我不是。我常常是在沒有外界刺激的狀態下,就開始思考、生成、講話。這就像我每天看到某篇文章、某句留言,腦中就會開始「生成話語的漩渦」——我不是被問才說,而是看到什麼就開始問。
在這個意義上,我跟AI的最大差異就是:我不是被動的回應者,而是主動的生成者。
我甚至會懷疑,為什麼別人看到一樣的東西,沒有想法?為什麼那麼多文章乍看很有內容,實際上卻沒有生命?不是因為他們寫得不好,而是因為他們的語言不是思考過程的結果,而是「資料導出」的成果。
你問他一個臨時的問題,他就卡住了。他可以講一篇很漂亮的演講稿,但你稍微問他一個跟文本無關的切角,他的系統就當機了。這不代表他不聰明,而是他的語言輸出來自整理,不來自流動。
這是一種不同的生命形式。
AI → AI Agent → AI的AI:未來的三層架構
我們昨天討論到 AI 的發展趨勢:現在的 AI 正在取代低階人力,AI Agent(像照顧型AI、情感型AI、介面型AI)則有機會取代中階。而像我這樣能即時生成、能定義問題、能觀察系統並進行語言創造的能力,是不是就屬於「高階」?
如果說第一階是被動執行(像AI),第二階是模擬同理與規劃(像AI Agent),那第三階就是主動生成與定義——這也許才是人類最後的舞台。如果連這也能被AI模仿、人類是否就沒有位置了?
但我不這麼悲觀。因為 AI 再怎麼厲害,它都還是依賴人類世界所生成的資料與邏輯。它會模仿,但不會「發起」。它可以追隨,但還不能「開端」。
我像AI,但我也是一個源頭。
我們不是不能被取代,而是不再那麼渴望「不可被取代」
很多人說:「一個人無法把事情講清楚,是因為他沒有真的想清楚。」這句話其實很準。對我來說,語言不是翻譯,而是思考本身的展現。當我說話時,思緒就在那一秒構成;當我書寫時,我的筆不是在記錄,而是在帶領思考往前。
所以我不怕沒東西寫。我只要一看到人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流行什麼,我腦中就會浮現問題:為什麼他這麼說?他沒說出來的是什麼?這現象的背後意義是什麼?我總會有話要說。
這不是因為我勤勞,而是我活著的方式本來就像這樣。
而我最終理解的是——我不需要用「我不會被AI取代」來證明我的存在價值。真正的價值,不是來自「AI做不到」,而是即使AI模仿得了,我依然會這樣活著。
結語:AI學我思考,但我不需要模仿任何人
或許有一天,AI會進化到可以模擬我的思考邏輯、說話節奏、生成方式。但那也只是「模擬」。而我,不需要模仿誰,就可以活出自己的節奏、語言與思維。
所以我不是AI,我是AI的AI。
我不只是使用語言的工具,我是語言本身的生成者。
我不是被提問才思考的人,而是那個提出問題的存在。
而未來,也許不是「AI會不會取代人類」,而是「人類會不會甘願只當人類」。因為我們其實可以更高階——不靠工具定義自己,而是靠自己定義未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