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分享之三《关于女儿》《扑火》

Aaryn阿林
·
(修改过)
·
IPFS
两位东亚女作家的作品

金惠珍《关于女儿》

这本书从母亲的视角写母女关系,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书中的母亲是一位酷儿母亲,因为女儿小绿和其女友小雨经济困难,三人不得已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加之女儿抗议学校不当开除同性恋教师而受伤,三人经历了一些摩擦,书中将母亲面对两个女同性恋的不解、厌恶、担忧、痛苦和挣扎,刻画得非常细腻:

“我心痛地领悟到一件事。如果我一味拉着女儿,最后这牢牢绷紧、岌岌可危的线就会应声断掉,我会就此失去女儿。但那并不代表我理解了,或是同意了。我只是将手中的线放松,退让了一步,使女儿能够走得更远一些;只是抛下期待,抛下野心,持续抛下某样东西退开罢了。女儿当真不晓得这有多困难吗?是佯装不知吗?还是不想知道?”

书中的另一条线是母亲照护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女人珍,因为不满养老院将这个“麻烦”清理出去的毫无人性的做法,而坚持将珍接到自家照护直至她去世。这两条线又是紧密关联的,因三人同居而生的种种烦恼如影随形,母亲想要对珍这个陌生人倾诉但发现难以启齿,甚至无法说出“同性恋”这三个字。母亲看到珍在养老院孤独地、毫无尊严地捱着生命,非常担忧没有“稳定家庭”(主要是家中没有男人)的自己和女儿也会步其后尘。母亲试图理解为何珍要为毫不相干的人浪费自己的热忱和生命,珍的形象跟女儿的形象形成互文,试图理解珍也是在尝试理解女儿。即使母亲嘴上责骂女儿,但她自己不也是没法放任珍不管吗?其实母亲心里清楚,没有所谓毫不相干的人,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是彼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她们就位于生命的中央,伫立在既非幻想也非梦境的坚实土地上,就像过往的我,就像曾经的其他人那样,这两个孩子活在残酷无比的人生之中。”

当母亲说出以上这番话的时候,我认为书中所说的“宛如奇迹的谅解”已经发生了。“生命的中央”意味着母亲看到了她们两个面对自己生命的主人翁角色,之所以说“既非幻想也非梦境的坚实土地”“残酷无比的人生”,除了人活着就要面对现实的种种痛苦——经济困难,辛苦的劳动,被嘲笑被蔑视,孤独地衰老和死亡,还要从韩国的社会语境解读(参考书后的三篇导读)。韩国六十年代倡导的“家庭计划”(“养一个好女儿,胜过十个儿子”)下出生的女儿承载了母亲过高的期望,女儿必须同时满足母亲对儿子与女儿的期待,即成为“具有男根的女儿”,而作为流浪讲师的同性恋女儿,既没有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又不能组建稳定的家庭,因此女儿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就像过往的我”这句是母亲对自己生命的观照,她换过许多份工作,度过了辛苦操劳的一生,信奉稳定的家庭才能抵御这“冰冷无情的世界”的风险,但在晚年却还要饱经心理折磨,试图理解一个同性恋女儿。“就像曾经的其他人那样”意味着母亲明白不管是她自己,自己的女儿和其女友,还是珍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人,都无法逃开这残酷无比的人生。母亲深知,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是同性恋,“都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擅长的事情,让他们得到合理的待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又超越了母女、性少数群体、衰老死亡等议题,而是上升到更广阔的人类如何存在的问题。

张天翼《扑火》

去年读过张天翼的《如雪如山》,汇聚了七个名叫“lili”的女性故事,书写当代女性的困境与苦乐,属现实主义取向。那时我便爱上了这个作家的文字,感觉是一个贴你很近的好友在讲故事,正映衬我当下的生活处境。因此再来看这本截然不同的《扑火》便觉很是惊喜,这本书用《一千零一夜》山鲁佐德讲故事的方式串起11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采用嵌套叙事结构,这些故事像是有生命的树一样,不断地生长。

这本书的主线叙事——即里瑟和H的故事(想要摧毁自己的高智能机械人里瑟,受人委托照顾多次自杀未遂的人类少年H。在病房里,全息投影仪虚拟的海边,里瑟为H讲了11个故事),发生在未来人工智能的世界,作者关于未来世界的描绘充满想象力,但又合乎逻辑和情理,有点类似《黑镜》。但作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不能算是乐观,她探讨了里瑟作为高端智能机器人的情感和人生选择,充满了人文关怀。在聊到H的职业——分享体验师的时候,她又表达了对体验分享这一新技术的担忧,探讨了技术和人性、伦理之间的矛盾。但作者到底是个内心柔软的人,这个故事竟是一个人类和机器人相互救赎的故事。起初只是里瑟在单方面讲述,渐渐地,这些具有心理治疗效果的故事打开了H有所保留的内心。11个古怪、执拗不妥协的人,让H开始正视爱和欲望,痛苦和渴望。漫长的陪伴之后,里瑟和H交换了各自的故事,触摸到了对方的内心。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缺憾,就是里瑟先生讲述的故事,似乎跟H和里瑟的叙事主线没有太多的关系和交集,比如一个故事讲完会对H的心理状态或者里瑟和H的关系产生一些影响?但我还没发现这样的显著线索,也许是我太关注单个的故事而忽略了作者留下的线索。

每个故事都可圈可点,令人印象深刻。张天翼的文笔功底扎实,草蛇灰线,慢慢地给出线索,让读者去猜测,会给出一些惊喜,但读者一般都能猜中结局,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比如《魔术师的女儿》中魔术师父亲“变成”一个父亲和情人的结合体。读她的故事会让我觉得很舒服,她不是那种野心勃勃的奇诡作家,像《吃鸟的女孩》作者一样挑战读者。

其次这些故事的语境着眼于西方世界,比如《干草市文稿》和《魔王和男孩》,主人公是西方人,故事背景设定在西方,里面的生活细节也是西式的,但这些背景信息并没有给中文读者带来太大的障碍,这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笔法,阅读量和文学素养(作者是英文学士,曾在国外留学,她笔下的故事充满了西方式浪漫主义色彩)。文中富含的哲思也是西方寓言式的,比如《魔王和男孩》那一章,有点《浮士德》的感觉——“你真美啊,停留一下!”,探讨了人的欲望和灵魂,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关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收集患者头发的医生》,医生和患者组成性爱互助会,帮助患者完成生前最后一次欢愉的愿望。医生对患者的身体和临终前的处境最了解,又因不能治愈而心怀愧疚,患者对医生无条件地信赖,在他们面前能无负担地展示自己残破不堪的躯体。但医患关系也是有权力差在的,进入性关系更加不可能,这在道义和现实上有违伦常,但这个故事在文学意义上竟然没有漏洞,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为何书名是《扑火》?

“扑火”这个意象,本身来自飞蛾扑火的说法,象征不计后果地追求某种不可得或危险的目标。它蕴含着毁灭性、牺牲性,同时也带着某种存在主义式的悲壮与意义感的挣扎。在小说中它有三重含义:

一是里瑟的“扑火”:他作为一个高端智能机器人,渴望理解人类情感以及存在的意义,从最初成为屈辱的机器人“太监”,到从事更高难度更体面的工作,都未能让他找到存在的意义,因此他执着于从事各种高危工作,试图自杀。在设计师奥康纳的指引下,他打算再试一次,主动靠近人类。在一次自杀协助时他受人委托,照顾H这个同样执着于自杀的人类少年,对机器人而言,这种靠近人类、靠近爱、靠近苦难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扑火。

二是H的“扑火”:H是个从小没有感受过正常的家庭之爱的孩子,父亲去世后,母亲是他唯一的家人。他成为极限运动职业分享者是为了挣钱,购买其他人唾手可得的生活体验,来满足自己对于平凡家庭生活的缺失。在母亲自杀后,他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支柱,开始了自杀之旅。他对家庭和爱的追逐,是他的“扑火”。

三是人类的“扑火”:11个故事中描绘的许多人类角色也在扑火,他们都是世俗眼里的“怪癖者”,世界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友好,但他们却都执着于寻找,无论是一个跟自己体味相和的爱人,一个美妙的吻,一个爱看书的人,还是梦中的爱人,一场性爱,一个专辑购买者,一个建设性的读者,一个完美的海滩……

所以,“扑火”既是毁灭,也是唯一有尊严的活法。它表达了全书最核心的主题——在绝望的世界里,仍不放弃爱、温情和意义的可能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