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光機人:那些一起創造的奇幻瞬間 — 葉韋鉦 Ted. Yeh

起步
葉韋鉦的科技藝術之路始於大學時期的一次偶然。當時就讀藝術設計系的他,在唐聖凱老師的課堂上第一次接觸到Arduino。「我點亮了第一顆LED,然後我開始覺得非常開心,然後我也覺得很有趣。」這個簡單的瞬間,卻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更讓他震撼的,是跟隨老師參觀花博夢想館時看到的群控裝置「花謝花開」,那畫面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我以後就想要做這樣的一個東西,然後我想要做類似的事情。」為了學習更多技術,他選擇報考交大建築所,加入研究數位工具與設計輔助的團隊。
在研究所期間,葉韋鉦不僅鑽研了互動、參數、設計,論文是做實體蠕動相關的作品,畢業後在國美館擔任替代役期間,他也沒有停止進步,利用空檔時間練習程式設計,製作了與傳統文物互動的聲音裝置。

打底
2015年,葉韋鉦加入何理互動設計,擔任「裝置機構程式設計師」。在這個階段,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薛之謙演唱會的「升降花」裝置。
這個專案始於一個研究計劃,中間也一度停擺一年左右。當薛之謙演唱會的機會突然來臨時,團隊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趕工。他們在北京租了毛胚屋,「每天都沒有在睡覺,然後在那邊一直一直組東西,然後一直一直怎麼修。」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模式持續了兩個月,進行了大約十場演出。
演唱會期間,他的對講機可能會傳來:「五號、六號不行了。」這時,他就需要去調整單支升降花。每一場演出都是挑戰,葉韋鉦需要在舞台底下監控著每一支升降花。不過,隨著演唱會越來越多場,對講機裡的呼叫也越來越少次數。到了最後一場,葉韋鉦已經可以去到控台,觀看自己辛苦結晶的完整版畫面。

新起點
後來,葉韋鉦有感於成長有些停滯,後來加入了豪華朗機工,成為「聲光機設計師」這個角色。他分享了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案子,第一個是與藍寶堅尼合作的飛行裝置,第二個是世壯運開幕式的意象球設計。世大運專案尤其具有挑戰性,因為「世大運其實是沒有聖火的」,他們需要創造一個象徵性的「聖火種子」,承載人文意義並搭配表演呈現。
這個直徑兩米的球型裝置不僅要能變化、運動,還要具備表演性功能,能讓表演者貼上碎片並發光。從設計到現場安裝,葉韋鉦需要協調燈光師、舞台技師等多個專業團隊。「感謝就是跟我們一起工作的所有,我們珍惜這些關係,也很榮幸被這些專業人包容。」
除了正職的工作,還在任職於何理互動的期間,葉韋鉦與鄭任翔、黃彥翔組成「雜波 ZAP」團隊,利用下班時間進行創作。他們參與各種燈節比賽,創作小型藝術裝置,甚至設計燈具參展東京「DESIGNTIDE TOKYO」。是ㄐ是狀狀

世壯運作品影片:www.facebook.com/sha...

結語
葉韋鉦在講座上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在加入豪華朗機工之前,他非常喜歡豪華朗機工一個作品,叫做《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這個作品蒐集了兩百多間偏鄉小學的作品,每一幅都是鳥在飛行的定格畫面的一張。趨向這個作品的生產地,葉韋鉦越來越靠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講座最後他說,試著去模糊邊界,去換位置,去成全每一件事情。他的作品集結眾人之力,融合多樣長才的人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精緻美奐的作品。未來期待藝術家持續能創造出新的地平線,讓觀眾去讚嘆機械的可能性。
CMG 創意媒體聚#26 預計於 9 月 4 日登場,報名由此去:lu.ma/5iqcs3hh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