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 Web3 的一点理解

jaded.chen
·
·
IPFS
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你知道Web3到底是什么

“Web3”这词,既熟悉也陌生。


不是不懂,也不是跟不上趋势,而是这词一出来,就被层层包装:分布式、Token经济、去中心治理、DAO、链上身份……听起来都很正义,但看着满眼项目融资、平台Token、KOL站台,怎么看都像换皮拉盘。


可我后来发现,如果把这些噱头拿掉,Web3 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那么坏。


甚至你可以说,它只是对我们每天在用的互联网,提出了一个很朴素的疑问:


“数据到底是谁的?”



---


现在的 Web,是“租来的”


我们每个人在用的互联网,其实是建立在一堆大平台上。

微信、YT、IG、FB、知乎、抖音……这些平台让我们能表达、发布、交流、建立联系,看起来你在“拥有”这些内容。


但你真拥有吗?


你的账号能不能注销?注销后数据去哪了?


你的文章如果被删,是你决定的吗?


你在平台上的互动记录,平台会不会在不告诉你的情况下打包出售?


你辛辛苦苦经营的粉丝和内容,能不能带走、导出,换个平台继续用?



答案其实你都知道。


我们的数据都寄存于平台之上,而平台是私有的,不是公共设施。你用它,就是在它的地盘上写字。它今天愿意让你写,是恩惠;明天删了你,也不欠你解释。


你只是个“用户”。在平台眼中,你不是主人。



---


Web3 想干嘛?


一句话说完:


> Web3 试图把“拥有权”从平台手上,还给个人。




这个“拥有”不只是指“数据归你”,还包括你能不能迁移、能不能带走、能不能在别的地方使用、能不能用它参与决定权、能不能靠它获得收益分成……


简单讲,它不是在建个新APP,而是希望把“平台中心”换成“协议中心”。


比如:


内容不是上传到公司服务器,而是写进开放协议或分布式存储;


身份不是平台账号,而是你可以跨平台使用的钱包、DID;


数据的访问权限不是平台决定,而是你签名授权;


一段代码,不是托管在平台,而是写进链上的合约,大家共同执行;


决策也不是某个CEO拍板,而是由一群持有者投票(DAO 机制)……



这就像是:你以前在平台上租房子,现在 Web3 想让你自己盖房子。


当然,盖得破烂一点,体验没那么好,但钥匙在你手上。



---


有没有被实现?


有,也没有。


现实是,大部分 Web3 项目现在都很难用:


钱包用不明白;


助记词容易丢;


上手门槛高;


没有清晰的“这对我有什么用”;


很多“去中心化”产品,最后又靠中心化运营商续命。



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


Arweave 这种分布式存储,是真能让内容永久存下来的;


ENS、Lens 这种链上身份系统,让你可以在不同服务间自由迁移;


一些音乐、视频创作平台,确实让创作者能直接通过合约获得收入,无需中介抽佣。



但说实话,这些都还远远不够,更像“方向正确,但路线混乱”。



---


会被主流平台接受吗?


我觉得不会。


Web3 的“归还所有权”本质上动了平台的蛋糕。平台最怕的是你把账号、内容、数据、用户关系“带走”——那它靠什么盈利?靠广告卖给你吗?


别做梦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围墙越修越高,“账号互通”“数据迁移”这些概念,几年前还能装一下,现在根本不提了。


你用它,它给你流量;你不用,它让你消失。


Web3 想打破的就是这层控制逻辑。也因此,它的敌人不是谁,而是“集权式互联网”这套结构本身。



---


那 Web3 会成功吗?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如果哪天我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文章不被平台随意删除、写下的东西能跟着我走,不被平台锁死……那可能就是 Web3 的胜利。


就像电邮,从没人觉得 Gmail 是互联网的全部。

但 Web2 让你以为“互联网=平台”。


Web3 的野心,是让“互联网=协议”重新回来。



---


以上,就是我对 Web3 的理解。


不是信仰者,也不排斥,只是尽可能站在一个写代码的人角度,看看这个方向有没有意义。

不是今天就能落地的东西,但至少,是个值得继续看的方向。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aded.chen大概率每天更新,除非那天生活太吵,我没听见我自己的声音。写字、编程、带娃交替进行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成熟的代价,是不是丢掉了热情?

你以为你在教育孩子,其实孩子在教育你

迟到的人,总在和时间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