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知識與方法(一)

Tony Tsai
·
(修改过)
·
IPFS
·
1.本體:紀錄為何物

1.本體:紀錄為何物 

    Renov(1993)曾以「邁向紀錄片的詩學」(Toward a Poetics of Documentary)為題,針對紀錄片製作的類型、功能與效果,區分出四個模態(modalities)、基本傾向(fundamental tendencies)或者說是修辭╱美學的功能(rhetorical/aesthetic functions)。

    一是「記錄、揭露或保存」(record/reveal/preserve),其慾望的形式及動力乃是為了模擬真實;二是「說服或宣傳」(persuade/promote),則是提供了理性的修辭;三是「分析或質問」(analyze/interrogate),企圖引發認知心理的轉變;四是「表達」(express),用以滿足美學的愉悅。

    基於科技發展之後,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到影像的紀錄及其生產,然而,媒體的民主化,未必一定帶來美學的前衛性與政治性(Benjamin/許綺玲譯,1998),也可能只是複製或加深原來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因此,井迎瑞(2005;2009)提出了紀錄片的典範(paradigm)及其轉移。

    何謂「典範」(Kuhn/程樹德等譯,1989)?這裡意指「影像文化的生產方式、價值觀和美學的建立系統」,而既有的典範即是「作者論」(auteur theory),它是以作者或導演作為認同的對象,鼓勵的是自由競爭、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無可諱言的是,「作者論」曾經是對抗封建或威權的利器,它呼應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生產方式,並讓影像成為一種不受政治和意識型態干擾的藝術。

    但作者論的侷限性,即存在於仍有社會的階級之分,因此,井迎瑞(2005;2009)進一步談到:如果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到影像的紀錄及其生產,那麼,我們就必須跳脫出上述的典範,弱勢族群也才有可能「轉移」到另外的、不同的影像文化,換句話說,拍攝紀錄片不一定只是為了要創作,而是可以用它來進行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它也得以「拓邊」到其他的領域。

    因此,他提出了六個典範,包括了一是「藝術創作」,這如同上述的作者論,乃是為了表達作者感情或理念的創作。

    二是「歷史記錄」,建構影像作為歷史文獻或資料庫的性質,例如有人作社會變遷的紀錄,每一年的某一天某一時間到一個固定地方定點拍攝,持續數十年後就可以對其變化和變遷建立影像資料庫。

    三是「研究方法」,以影像作為蒐集素材或資料的方法,例如從社會學的問題意識出發,可以藉由訪問個案,整理後進行分析解釋,以此進行社會結構、關係、社會化過程的討論。

    四是「政治行動」,表達意見並呼籲政治反抗或社會改革,例如解嚴前後台灣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有很多參與者利用攝影機作為政治抗爭的工具,像綠色小組即不凸顯個人拍攝的目的,而是凸顯了集體作者的行為,並藉此呼籲社會改革。

    五是「美學實驗」,作為形式上美學的實驗,例如很多年前台灣紀錄片雙年展放映一部由荷蘭電影資料館出版、名為「抒情的硝酸鹽」(Lyrisch Nitraat)、剪輯各種膠片結合而成的影像,硝酸鹽即是1950年代以前膠片的主要成分。

    六是「教育方法」,重視過程大於結果,讓參與這個過程的每一個人從作中學、獲得成長,例如讓拍攝紀錄片不只是為了結果,更加重視拍攝紀錄片的行為與過程,讓參與這個過程的每一份子都能獲得學習、啟蒙與轉化。 

參考資料 

井迎瑞(2005)。〈走向人民媒體〉,《鐵馬影展論壇》,頁1-3。苦勞網。

----(2009)。〈紀錄的必要〉,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編《愛恨情愁紀錄片:臺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同喜文化。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工作室。(原書Benjamin, W. [1931/1936]. Walter Benjamin Essais.)

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89)。《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原書Kuhn, Thomas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Renov, M. (1993). Toward a Poetics of Documentary. In M. Renov (Ed.), Theorizing Documentary (pp. 12-36). Routledge.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 Tsai南藝大 / 紀錄所 / 教授 / 紀實音像(documentary) + 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 / 作者論或主體性: 紀錄片及其方法論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本體、知識與方法(二)

作者論或主體性: 紀錄片及其方法論
5 篇作品

定義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