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婚為何令制度焦慮?

Tony_Chan
·
(修改过)
·
IPFS
·
當制度話語再無法訂造人生劇本,社會開始驚慌。

「拒婚潮」經常被媒體描繪為年輕人逃避責任、抗拒親密、甚至是不懂人生規劃的象徵。但這種說法其實忽略了關鍵的一層:這不單是一種生活選擇,而是一種語氣上的回收權。

所謂語氣,不只是說話的語調或態度,而是一整套包裝行為、價值、與情感的制度語言。從「適婚年齡」到「成家立室」、從「嫁得好」到「生育大計」,這些語句不是描述人生階段,而是製造人生劇本。當一個人選擇不進入這些劇本,她/他同時也是在拒絕那一套語氣的支配。

問題不在於婚姻,而在於語氣權力的失效。當社會不再能用「你都幾歲了」這種語句驅動行動、不再能靠「哎啊,不結婚很孤獨的啊」嚇退選擇自由的人,語氣的權威性就被瓦解了。這種語氣權威的崩潰,才是真正令制度不安的地方。

這亦解釋了為什麼「拒婚」常被視為社會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人對社會造成實際負擔,而是他們無法再被語氣駕馭,成為語言秩序中的「異物」。而語言秩序正是社會制度潛藏的神經系統:一套制度若無法透過語言產生順從,就不能長期維持控制。

從這個角度看,拒婚潮並非拒絕家庭、親密或責任,而是拒絕一種語氣的壟斷。這些人正在奪回自己詮釋生命的權利,並在過程中,回收語氣的主權。他們或許未必用新的語言完整描述自己的路,但至少,他們正在停止借用舊語言過活

語氣的轉變,往往比制度更早發生。當我們觀察「拒婚潮」,真正值得留意的不是數據,而是語氣變了沒?語言權力還奏效嗎?那些老掉牙的台詞,還能驅動人類行為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社會的劇場,就已經換幕。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思辨是習慣,語氣是武器。 不為共識而寫,只為語境留下裂縫。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