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輸,把“模擬城市”玩到滿分等級的新加坡

文倩
·
·
IPFS
·

過去聊到新加坡,一般以雙城記,比較它與香港;這次,隨著pop-up city山海塢快閃烏托邦活動,會在這里旅居生活一個月的時間,有了更多的接觸與思考。

除了花園城市,還有其它的一些大家總結的特點如亞洲的瑞士,東南亞的矽谷、天龍國等;甚至一些遊戲玩家形容它為模擬城市。我個人覺得它是花園+未來城市。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且強調民族融合的國家,主要是74.3%華族、13.5%馬來族與9%印度族(截止2023年)。這個多元民族,只是剛好華族占比比較多,但並不是表示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國家。

參觀的華族文化中心與導覽

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之華人展,可以更具體知道這些華人從哪里來。

40%福建人,主要聚居在新加坡河一帶,從事航運、金融與建築,他們的身影幾乎塑造了早期城市的骨架。

潮州人約20%,多紮根三巴旺和榜鵝,以漁業、香料與紡織貿易為生,他們讓濕巴剎和河口的繁忙成為日常景象。

廣東人(即粵人)占15%左右,其中有工匠、紅頭巾與媽姐,活躍在牛車水的街巷間,撐起了城市的勞力與服務業。

客家人約8%,分布在橋南路與大成巷,經營藥材鋪、典當業,也在眼鏡行業占有一席之地。

海南人比例最少,不到7%。他們是最晚一批到來的移民,等他們登陸時,碼頭、金融、商貿等主要行業早已被前人瓜分,於是不得不轉向酒店與餐飲業。也正因如此,他們把海南雞飯、咖啡與咖椰吐司,做成了今天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國民美食。 (以上摘自:星星與七便士)

一是沒想到把潮州與廣東分隔,後一想又覺得合理;潮州一直遊離在福建與廣東之間,比如文化源自福建,甚至是閩南,目前行政劃為廣東。

二是就算將潮州與廣東相加起來35%,40%福建人仍然是新加坡華族的第一大人口,這也明白了新加坡的多元混合語言中為什麽也出現了很多福建用語,甚至標題的怕輸,新加坡華人的核心精神,它在當地的使用語境就是福建話(在海外,福建話一般指閩南話) 驚輸 (驚:害怕之意)

“驚輸”(Kia-su)是源自閩南話的詞語,意思是“怕輸”,在新加坡的社會文化中被廣泛使用,並成為一種獨特的國民迷思。這個詞匯在新加坡英語中是一個特有的詞匯,用來形容新加坡人害怕事事落後於人、追求完美、害怕失敗的性格。

“Kiasu”作為代表“怕輸”的詞匯,在2007年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 想起了我們閩南人的“愛拼才會䊨”,浙江人的“敢為天下先”精神。😂

這種競爭性強、害怕落後於人的迷思,原本我以為主要發生在人口眾多的國家、地區;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內卷,又可能不是。

今天聽小宇宙播客,孫哲老師的社會學人DAO最新一集,剛好講到「卷」

農業時代的“卷”,深耕細作,天道酬勤來自古漢語與農業文明。更貼近“畎”(quǎn),意為田間的小水溝,引申為在土地上投入大量勞動,進行精細的耕作。

當代的內卷化,更多是無效競爭。競爭變得極度激烈,但競爭的目標和收益並未相應擴大。

“卷”語義的流變,是一部微縮的社會發展史

從 “卷”土地 到 “卷”自己和人;從 與天鬥、與地鬥 的開拓精神,到與人鬥的無限內耗。從 “勤勞致富” 的堅定信仰,到 “勤勞能否致富?” 的集體困惑。

最初的“深耕細作”代表了在既定框架下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而今天的“內卷”則揭示了在固定框架內,這種極致化競爭所帶來的窒息感。破解“內卷”的鑰匙,或許不在於更努力地“卷”自己,而在於如何打破僵化的框架,創造新的價值增量和發展模式,讓努力重新變得有意義。

現在的內卷似乎是精耕細作,沒有收獲。但新加坡的被迫建國六十周年,也確實是靠當時華人的「怕輸」一點一滴打下來的花園、未來城市。與之相同的是香港獅子山精神。

只是今時不同往日,AI智能時代,不能再用上世紀的精神內核了。

現代人的精神健康狀態其實也跟以前有很大不一樣了,無論是被碎片化資訊的暴擊、外在更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世界變化得越來越覆雜,也越來越不知在哪里下功夫。

最後,分享一下星期六的今天去了住宿附近的西海岸,然後去了聖淘沙

在西海岸與看到的近距離水獺
環球影城 聖淘沙的入島train , 有點像重慶的單軌列車

另附2022年4月來新加坡的遊記,感覺當時描寫得更多一些

在新加坡的第二天 ^o^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文倩世界公民,出生福建,台港成長; 5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助理 2021年大涼山支教教師(NGO);2022年環球旅行&旅居 2023年海南島Ted演講者; Freelancer數字遊牧,社群運營 公眾號:應無所住2020 疫情三年,一個女生的全球生活漫遊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中國南方與東南亞組成的新加坡華人,一個保姆型的國家

日本世界遊牧大會,從創業、創新到數字游牧者的地方創生

在新加坡看日本Web3生態爆發,世界遊牧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