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版「文藝復興」3:從台灣太陽花到獨立遊戲到柯文哲
台灣並非沒有思想浪潮,而是幾乎都在生成之前就被政治與國際語法系統收編或扼殺。
延續前面兩篇〈亞洲版《文藝復興》1〉與〈亞洲版《文藝復興》2〉的論述,我們可發現台灣在歷史節奏與條件上,其實具備類似文藝復興前夜的徵兆。但若說「沒有多元思潮湧現」恐怕只是表象──更可能的情況是:這些語法早已開始萌芽,卻未被命名,也未能完成自我主體化,便在政治與輿論的壓力下,胎死腹中。
⸻
太陽花學運:台灣語法爆炸的起點
太陽花學運不只是一次對服貿協議的反對行動,更重要的是,它觸發了一場語法性的斷裂與重組。
這場運動並非由民進黨主導發起,而是由青年、公民社會、自媒體力量自發形成,其背後潛藏的能量,來自於:
• 青年主體的語感覺醒,
• 網路世代的行動邏輯,
• 對台灣曖昧不明的主體定位的焦慮與抗拒。
這是一次語法層次的震盪,不只是議題鬥爭或價值選擇。民進黨雖非發動者,卻迅速掌握了運動所激發的能量,將其吸納轉化為「反中、挺民主」的選舉語法,在選票上收穫紅利,同時也封閉了語法進一步生長的空間。
此後的幾年,許多年輕人對民進黨的幻滅並非轉向親中立場,而是源於對語法創新的期待未被回應。他們當年所喚起的,不是黨派忠誠,而是一種尚未被命名的語感實驗。
⸻
館長與黃國昌:草根能量與理性語法的試煉
太陽花後,草根語感開始以新的樣態浮現,館長便是代表之一。
他不是政治人物,卻能動員萬人;他話語粗俗,卻直指人心。他掌握的是台灣人民未被政治語言觸及的深層節奏與語感:情緒節奏、直覺共鳴、現實憤怒。他的兩次撞擊,一次撞藍、一次撞綠!其實都在揭示同一件事:台灣既有的政治語法,早已與人民日常感受失配。而這些語感能量,無論是被收編還是打壓,最終都無法被有效整合進現有政黨敘事,反而成為漂浮的語法碎片。
黃國昌則試圖將這些碎片重新收束,以理性政治語言重建秩序。他創立時代力量,企圖讓草根語感轉化為制度變革的力量。但政治體系的黏稠性與媒體敘事的框架,讓他難以真正完成轉譯。時代力量最終也未能穩定語法主體,而再次成為意識形態消費品。
⸻
柯文哲現象:語法實驗的中斷與未完成
柯文哲的崛起,是一場高度複雜的語法實驗。他不屬於藍綠,也不順從親中反中的典型分類。他的語言風格直接、粗糙、跳脫傳統修辭,卻直擊民眾焦慮。
他試圖建立一種貼近日常語感的政治語法,把政治從抽象意識形態,重新帶回生活、醫療、效率、制度等具體感知。這個操作結合了館長的語感爆發力與黃國昌的理性制度追求,在某個時刻,彷彿接近「新語法的穩定化契機」。
但也因如此,他面臨了最強烈的政治排斥與媒體攻擊。他被藍營視為投機者,被綠營抹為中共同路人,也無法獲得國際主流敘事的支持。這說明,他所嘗試的語法,尚未完成,也尚未被廣泛理解。如今在司法羈押的狀況下,其語法實驗也被迫中斷,是否還有重啟可能,仍是未知。
我並非為民眾黨的背書。相反,正是因為它只能代言不能創造,才更暴露出台灣語法正被拋空、節奏被外部平台與情緒綁架的困境。
⸻
香港反送中 vs. 太陽花:維持語法 vs. 生成語法
許多人將香港反送中與太陽花並列為青年民主運動,但若從「語法」的角度來看,兩者其實方向完全不同。
• 反送中運動的核心是「維持語法」,守住既有的西方民主語法、不受中國體制滲透,是一場語法防衛戰。
• 太陽花運動則潛藏一種語法創造的欲望,不是要回到某種現成體系,而是提出一種尚未成型的島嶼語法主體。
這使得太陽花更接近文藝復興的文化條件:舊語法瓦解,新語法未定,一場語感與語法的激烈交錯。
⸻
國際敘事框架的收編與壓制
台灣語法的生成,敵人不只是內部政黨,還包括國際敘事的結構性封鎖。對中美而言,台灣從來都是一個地緣戰略節點,而不是語法實驗場。
• 太陽花被簡化為「反中青年」或「境外勢力操弄」;
• 館長被讚為接地氣、同時也被罵為低俗沒文化;
• 黃國昌一度成為公知教師,後又成為「太陽花背叛者」;
• 柯文哲成了語言不清、立場曖昧的政治謎團。
語法尚未成形,就被框入敵我、藍綠、親中反中的對立格子之中。這種預防性的語法封鎖,是當代政治最擅長的技術性壓制。
⸻
當代語法反制力:比歷史上更強大
我們可以清晰描繪出台灣語法生成所遭遇的五重反制機制:
1. 政黨收編:符號與標籤消化運動訴求;
2. 政黨收買:將草根語感直接吸納為選票;
3. 資本吸納:網紅自媒體商業化,語感商品化;
4. 輿論打爛:網軍與社群算法將新語法貼標、醜化;
5. 國際敘事框架:用統獨、親中反中等話語,預設立場。
這些手法讓一切語法尚未自立的試煉,在還沒成熟前就被切割、扭曲、監控。相比古典文藝復興所面對的教會與王權壓制,現代政治的語法反制力,更快速、更有效、更隱形。
⸻
命運的雙面性:壓制反而孕育文明級語法?
歷史上所有的文明語法創生,都經歷壓抑與扭曲:
• 蘇格拉底死於挑戰神權,但柏拉圖開啟理性國的設計;
• 文藝復興誕生於對宗教專制的反動;
• 啟蒙思想興起於王權極致壓制之下;
• 百家爭鳴的語法繁花,終被帝國統一的儒法整合所吞沒。
這些例子讓我們反思,台灣今日遭遇的語法困境,是否也是一場熔爐?一場尚未完成的語感實驗室?
⸻
台灣語法的最後出口:獨立遊戲浪潮
在幾乎所有語法空間都被政治與媒體收編的當下,唯一還能自由生成語法的場域,可能就是獨立遊戲創作。
許多創作者透過角色設定、世界觀編織、敘事節奏,構築出一種暫時躲避政治追殺的語法平台。例如:《返校》《還願》《九日》《OPUS》《龍脈常歌》《廖添丁》《沉沒意志》等等。
這些遊戲繞過主流政治與媒體敘事的壟斷,以較低成本創造語感空間,成為台灣語法實驗少數能喘息的棲地。但這些創作更接近1920年代法國的象徵主義與藝術逃逸,較少觸及治理語法,更多是幻想與情緒的抽象投射。但《沉沒意志》的出現,讓我覺得突破的希望又更大了一點,目前覺得這是講台灣現實社會層面講最深的遊戲。
⸻
這一切不是烏托邦的空想,而是語法政治的現實。
現在的問題是:
台灣,會是下一次文藝復興的火種,還是語法未成型前就被壓制的雅典?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