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他们一直在身后看着我前行一样
依然是写这个转变,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过于狭隘,现阶段竟然所有的感悟都围绕着这个读博的选择和转变(不过也fair enough吧,毕竟历经了一年,终于在这两天正式注册,准备去拿学生卡,一边在准备下周的会议和汇报,还是应该好好体会这样的转变、好好忍受并客服“自我怀疑”吧)
前几天的文章中写到,做国教志愿者出国,是我们这个专业非常常见,甚至感觉要人手一份的经历和选择。24年我成为其中的一员,心态是随波逐流的平静,我不需要在这个二十多人的团队里特别做什么、负责什么,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绷起来的弦松下去,甘心成为一个团队里普普通通的一员。尤其那里的选拔机制、工作机制相对还是重视中华才艺,有什么活动一定是有才艺的人先上,我自然快乐地做缩头乌龟。但不知道为什么,在一次团建活动中,选小组领队时,一位老师对我们组的决定感到困惑,说原本以为会是我来做。之后,她又让我担任一次活动的主持人,并展示自己的乒乓才能。越到后期,读博的方向渐渐清晰,最后我也自发站上了告别会上代表整个团队总结发言的舞台。上一次在培训会上总结发言的,是我现在的一个朋友,也是我曾经很羡慕的、能够勇敢展示并表达自己的人,原来我也坚定到可以站上这样的位置。我的博导听完我的总结发言,之后有一次说起“听你的一些话,感觉你已经比较清晰你想做什么了”。
这二十多人的团队里,有六七人选择留任第二年,或者申了其他国家的志愿者,从而有两年的经验,可以转为级别更高的国家公派教师;有两三人选择拿学签来这里读一个教师资格证,找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留下来生活;剩下大部分的人还是体验结束,回国找工作,几个朋友在各自落定的公办学校中干得叫苦不迭。只有我一人机缘巧合、命中注定,继续用三五年的时间来做博士研究、进入大学中文系做GTA教学。得知我回来读博后,一个朋友给我发消息说“你太有学术造诣了,特别适合钻研”“学术造诣上有你这个剧本,免了你的漂泊”“在你身上都看到这些闪闪发光的光芒”。我们在选拔时就一组面试,说实话她是个非常擅长和愿意夸赞别人的一个女孩子,我并不太把她的这些话当真,但既然她能说出口,一定也是有迹可循。去年回国前和一个老师碰到,跟她短聊后面的安排,她也说“我也觉得这帮人里面只有你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同理,我并不觉得“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对我来说,从本科开始就是这样,工作、劳动、有收入,远比“好好读书”重要,不过好在,这份选择最初就是因为博导需要同时能在中文系上课工作的学生,才一拍即合的。
我的博导,和本科时带我的老师风格很像。本科时的老师,是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算是狠狠地帮我克服自我怀疑、建立起自我意识的老师,从一开始,他就相信我可以,对于我“希望正式场面不要又掉链子”的怀疑,他说“不会的”“上了大学就翻篇了”。大一刚开始几个月,他就把我带在身边听会、在办公室开小灶,找我帮忙跑腿后,他说“期待你大三正式上任”。那两三年,自我怀疑也总是每日造访,而他从没有怀疑,我看着他的背影,慢慢也认为自己可以,或者我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可以,却总是暗示自己不行。
同样的,现在的博导,从我们第一次单独见面,她甚至主动向我抛出橄榄枝,“你每次都说想想,快点决定啊”“你想不想听,想听就进去坐下”。相比起本科论文导师和硕导,两位已经处于相对高位的老师、领导,他们更像是我的前辈,信任很直白,又带点恨铁不成钢。在日常的相处中,我需要这种直白。
我也明白,自我怀疑不能依赖于他人的肯定来消除。但在这几年的旅程中,正是在这一位位老师前辈的带领下,我慢慢认清自己、接受自己,将吸纳来的信任的能量转化为自我肯定的能量。就像一次一个人走在我们一起并肩走了很多次的路上和老师通电话,挂了电话后我想,就像他一直在身后看着我前行一样。前文提到的那些人、那些话,在自我怀疑的时刻,也总是如黑夜萤火,点亮我缓慢行进的前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