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起来
最近听“老高与小茉”频道,听到了《不反应练习》这本书,里面分享的三个解决烦恼的方法也是让我能安顿、平静下来的,首先记录一下:
1.出去走走,不要在没有变化的环境中待着太长,而陷入自己无意义的妄想。只要出门、转换环境,让自己的生命在空间里流动起来。而信息高度密集的网络世界只会相反,觉得人均都是富豪只有自己没钱哈哈哈。
2.看看广阔的世界。环境越宽阔,自我越渺小,自己关注的鸡毛蒜皮的事儿就都不是事儿了。
3.接受自己、正视自己。接受现在自己的成绩,世界上有很多路可以走。但这也不是放弃,只是不要让自己的精力、注意力放在烦恼这样的消极事情上。
国内我长时间生活、学习过的三个城市,都算是(新)一线城市,其中更有上海。虽然进入20年代(第一次用这种说法诶好神奇!21世纪20年代哈哈哈),户外运动的风吹得呼呼响,很多什么“离xx开车2小时可达”的周末户外或者“村游”的“小众宝藏地”被开发出来,但我毕竟还没正式工作,就算是实习期间,中文老师这样的活,也不是所谓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模式,加之自己没车、家庭里本就没有短途出行的习惯、自己又不好(四声)(但其实是懒)参加一些徒步露营的团,所以这几年几乎很难脱离城市的环境。但这些城市又不是绿化不好,甚至离学校、家很近的地方都有城市公园、江滨公园,是非常宜居的环境了,已经谢天谢地。
不是国外的月亮圆(就算是也只是新西兰的月亮在这个方面确实比较圆),但在新西兰的24年加现在刚开始的半个月,才发现真正能让我“出去走走”的、流动起来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没有人)。下周要去奥克兰下面的一个小镇找朋友玩,朋友说你不开车的话我们没地方去,镇上跟奥克兰差不多,其他地方都要开始去徒步、去森林里。我说,我没有这样的野心。确实,这一年多,还是因为上文的理由,正儿八经的新西兰生活体验,周末找个地方徒步、找个海滩晒太阳的机会,几乎为零,而我其实也不需要这样的“广阔”,我只需要在家周围能有小小的山丘,坐巴士或者走路可达,上去走一圈,听听林间回荡的鸟叫,在安全的、不会滚落或者滚下去也有平台能接住的一点点弧度的山坡上坐一坐躺一躺,或者在等公交的半小时间歇找旁边一个公园或者reserve,看看有没有playground或者秋千,一边轻轻荡着看看高高的树冠,在阳光下最上面的叶片闪亮亮地摇,风吹过,仿佛sizzy要穿过树冠飞向我。去年,工作的高中巨大的ground,中间没有被砍掉的一颗大树独树成林,只要在树下半躺,那所学校里什么糟心事都会想被光合作用作用掉一样。而在小学,虽然不及高中的草坪大,但上面赤着脚邋里邋遢撒欢奔跑的孩子,更如风般自由。
今年和去年的夏天,在家里的屋子里从早到晚待着,被困感特别强烈(虽然没有任何人逼我待着,which is 已经非常幸运和幸福了),去年我和一位做疗愈、命理分析的姐姐聊过,问她这种困境怎么办。她也只说了一个办法:让你的生命能量流动起来。
不知道为什么,在国内、在我的家乡,我几乎没有找到过这种时刻(除了今年有意识的、花钱去参加项目的几趟)。很多人问我喜欢新西兰什么,我也自问,今年的答案比去年更清晰——能感受到我生命的流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